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3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38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12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973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常导致椎体脱位、关节突骨折脱位及绞索,脱位的椎体和骨折块以及破裂的椎间盘对颈脊髓压迫造成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怎样的手术方式能最有效解除颈脊髓压迫并获得坚固固定,一直是临床医师探索的目标。本研究收集10年来4所医院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资料,筛选80例行单纯一期前路撬拨复位下颈椎骨折脱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方式、适应证、疗效及优势。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12d,为(31.8±3.7)g/L;B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9d,为(29.8±3.2)g/L。入院前18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8年3月~2007年6月收治2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确诊时间平均4.1个月.入院后予颅骨牵引,完全复位者行头颈胸石膏固定2个月.部分复位及复位后再脱位的行后路寰枢椎复位融合术.脱位无明显改善的行前路下颌下入路松解粘连后后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Ⅰ型脱位5例中4例牵引复位其中1例再脱位;1例不能复位.Ⅱ型14例中9例牵引复位,其中6例再脱位;5例不能复位.Ⅲ型4例中1例牵引复位后再脱位;3例不能复位.随访显示23例斜颈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患儿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结论 大部分陈旧性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复位融合寰枢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系统(CSLP)治疗颈椎骨折的稳定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6具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2~6)置于脊柱三维测量仪上测定C3~5节段的ROM,制造C4爆裂骨折,测定其三维运动变化后分别进行植骨、植骨+CSLP固定,并重复测量其三维运动.对32例下颈椎骨折行前路减压融合,并以CSLP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植骨+CSLP固定后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较损伤后明显下降,与正常值相比,屈伸和侧弯运动均明显减少,但旋转运动减少不明显.术后随访6~48个月,所有骨折均复位,颈椎椎体高度恢复,椎间植骨均融合,钢板位置满意,无螺钉松动或脱出.结论 AO前路钢板固定颈椎爆裂骨折时各个运动方向均能获得稳定,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颈椎骨折的理想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变性疾患中的一种严重状态。该病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并进一步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表现出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调查表明,如果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有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颈椎病,到了60岁可达30%~40%,可见这种以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必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病情重、又常伴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各种治疗都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手术治疗风险更大,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术前仰卧位MRI和术中俯卧位O形臂X线机获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横断面影像学资料,探讨2种体位下主胸弯顶椎与胸主动脉的毗邻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骨科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18例AIS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仰卧位全脊柱MRI平扫和术中俯卧位脊柱O形臂X线机平扫,将影像资料上传至临床图像显示系统(Qreads 5.10)。选取主胸弯顶椎为测量平面,测量顶椎椎体旋转角度(AVR),主动脉到椎体距离(a线),主动脉到左侧椎弓根置钉点距离(b线),主动脉到椎管垂直距离(c线),主动脉到椎弓根置钉点连线的垂直距离(d线),主动脉椎体角(AVA),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内侧切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α),左侧椎弓根置钉点和主动脉中心点连线与椎体中轴线平行线间的夹角(∠β)。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体位下各参数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俯卧位AVR、c线均大于仰卧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差值分别为2.71°、2.24 mm。俯卧位与仰卧位AVA平均差值为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俯卧位AVR、a线、b线、c线、d线、AVA、∠α、∠β与仰卧位相应指标呈正相关;俯卧位∠β与主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均呈负相关;俯卧位d线与主胸弯Cobb角呈负相关,与俯卧位及仰卧位AVR呈正相关。结论相较于仰卧位,脊柱侧凸患者俯卧位时顶椎旋转度增大,主动脉到椎管的垂直距离增大,主动脉向椎体右前方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脊柱后路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10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6,术中采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囊漏口)和试验组(n=45,术中采用可吸收人工硬膜覆盖硬膜囊漏口).观察2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76.7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术后48 h引流量为(352.55±75.11)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55±2.38)d,切口愈合时间为(15.78±2.36)d.试验组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5.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术后48 h引流量为(160.02±50.05)mL,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87±0.69)d,切口愈合时间为(14.16±1.89)d.试验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48 h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硬膜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是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黄韧带骨化症:是由于脊柱黄韧带发生骨向分化而形成的一种韧带骨化疾病,常导致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受压,并产生不可逆损害,出现肢体感觉障碍,严重的将导致瘫痪。目前对黄韧带骨化病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自噬:因外界或自身环境的改变,细胞器和胞内蛋白通过溶酶体进行分解消化并重新利用,从而达到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过程,是真核细胞特有一种表现形式。 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它可以被物理应激、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细胞复合物等一系列细胞外信号或刺激激活,从而参与介导细胞生长、发育、分裂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在哺乳动物细胞中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信号分子包括ERK1/2、JNK以及P38等。 背景:黄韧带骨化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无有效的药物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目前研究发现,骨桥蛋白与自噬在成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对骨桥蛋白和自噬在黄韧带骨化发生机制的研究,尝试找出药物治疗的潜在作用靶点。 方法:①黄韧带骨化病、胸椎骨折或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获取黄韧带,将标本分为骨化组和非骨化组,每组各取8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桥蛋白、骨钙素及自噬指标Beclin-1、LC3、P62的表达;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进行黄韧带细胞的分离培养,并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骨桥蛋白干预不同时间来构建体外黄韧带细胞骨化模型;③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骨化指标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变化;④用100 μg/L骨桥蛋白干预非骨化黄韧带细胞,并在0,15,30,60,120 min终止骨化诱导过程,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ERK1/2、JNK、P38的磷酸化情况;⑤非骨化组黄韧带细胞用ERK1/2特异的磷酸化阻滞剂U0126阻断ERK1/2通路磷酸化后,再用100 μg/L骨桥蛋白诱导,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碱性磷酸酶以及骨钙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骨化黄韧带和非骨化黄韧带组织骨钙素、骨桥蛋白的免疫组化均呈阳性表达;骨化黄韧带组织中Beclin-1呈阳性表达,而LC3及P62未见明显阳性结果;非黄韧带骨化组织中Beclin-1、LC3、P62均呈阳性表达;②与非骨化组比较,骨化组黄韧带细胞中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增加;骨桥蛋白可诱导黄韧带骨化,骨桥蛋白的作用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③自噬强弱与骨化程度呈负相关,即自噬越明显,骨化作用越弱;④骨桥蛋白能使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并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抑制MAPK磷酸化过程后,骨桥蛋白仍然能够诱导黄韧带细胞的骨化;⑤结果表明,黄韧带骨化发生过程中,信号通路上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分子的上下游关系为:ERK1/2→骨桥蛋白→骨钙素/碱性磷酸酶。 ORCID: 0000-0003-0008-9802(许国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肱骨小头是肱骨下端前外侧一个半球状隆起,与桡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肱骨小头骨折是成年人较少见的一种肘关节内骨折。其骨折范围限于全部肱骨小头或软骨与软骨下的部分骨质,有时骨折亦可包括小头内侧的部分肱骨滑车。这种骨折与儿童肱骨外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比较终板切除与否对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在正常人C4~C7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模拟颈椎(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建立颈椎前路减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两种手术模型。利用Ansys9.0软件的建模功能建立12mm直径钛网(无垫片)、颈椎前路钢板以及螺钉模型,分别加载到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模型上,建立终板保留与不保留钛网植骨前路钢板固定手术两种模型。对模型施加80N预载荷及1.8Nm力矩,使其产生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运动,选取终板-钛网界面上下各7个接触点,分别记录各个点的von Mises应力及应变,比较终板保留与不保留对终板-钛网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各种工况下,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力大于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正好相反,不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7个接触点的应变大于保留终板钛网植骨C4下终板-钛网界面和C6上终板-钛网界面相应接触点的应变。结论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手术中,保留终板钛网植骨能够降低终板-钛网界面的应变,降低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