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方法对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PCNA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其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该二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晚期胃癌组织微血管明显增生、PCNA活性明显增高,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显著。但肿瘤细胞内PCNA表达与MVD无直接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是临床及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我们对Ret、Mucin-1(MUC1)和Galec-tin-3(Gal-3)基因产物在良恶性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合术前诊断情况分析良恶性病变的临床病理指征,以期为甲状腺肿瘤的术前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1材料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临床意义,对149例慢性胃病患者在胃窦部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进行胃镜活检,活检标本行特殊染色。将发生胃化的43例归为胃化组,其余归为非胃化组。结果:(1)胃化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率为58.1%,较非胃化组的18.9%为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2)胃化组胃窦部肠化发生率为18.6%,校非胃化组的34.0%为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胃窦部的溃疡和HP感染发生率,十二指肠球部的萎缩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胃化组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胃化组,胃化组的肠化发生率低于非胃化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关系。方法:光镜观察50例肠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从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等方面观察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型胃癌中HP感染率高达68.5%,其中早期胃癌组中胃窦部癌HP感染率(61.1%)显著高于胃体部癌(28.6%,P<0.05)、结论:证实HP感染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HP的致癌作用是因其长期的致炎性使胃粘膜上皮细胞最终发生突变而导致癌形成。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王晓熙杜源房燕斌金冠球胃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亦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我们复习1993年1月~1996年8月经胃粘膜活检证实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肠化)、粘膜异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 PRF)形态学超微结构及意义。方法 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抽取静脉血制备PRF,对PRF分别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观察。结果 PRF为淡黄色纤维蛋白凝胶,H-E染色见胶原纤维为染色均一的淡红色网状结构,在近细胞端纤维排列较致密,含大量血小板。吉姆萨染色见淡蓝色的胶原纤维为网状结构,近细胞端见染为蓝色的白细胞。SEM发现胶原纤维排列成疏松多孔网状支架结构,含大量静止或伸出伪足的血小板及白细胞。TEM发现血小板处于静止或激活状态,α-颗粒释放于细胞和纤维之间,在细胞之间见高密度区为血小板释放的颗粒。结论 PRF胶原纤维的网状立体结构和富含血小板激活释放生长因子,对生物学作用发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若采用纵向随访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方法不易规范,很难得出正确结果。我们采用考古学横断研究方法,对相对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以期探讨Hp感染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凡在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的各种慢性胃病患者,除了残胃外,不论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均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42例。 1.2方法进行内镜检查,分别在胃窦和胃体各钳取2块粘膜,分装两瓶,每瓶制作一个标本,切成10个切片,分别进行HE和Giemsa染色。将仅在胃窦部检出Hp的44例患者归为胃窦组;将在胃窦胃体均检出Hp的180例患者归为胃窦胃体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p)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若采用纵向随访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方法不易规范,很难得出正确结果.我们采用考古学横断研究方法,对相对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以期探讨Hp感染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注射硫酸钙植入对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近端骨小梁的影响。方法复制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采用穿刺注射技术将可注射硫酸钙植入骨质疏松实验大鼠股骨近端,对侧做自身对照,于术后2、4、8、12周取材,对双侧股骨近端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及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显示:术后4、8、12周实验侧股骨近端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侧。骨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4周实验侧硫酸钙降解,出现成骨效应;8周股骨近端穿刺注射区域已为致密、分化不成熟的骨小梁所填充;12周股骨近端骨小梁得到较好修复,为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所填充;对照侧为典型骨质疏松病理改变。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显示:术后8和12周实验侧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宽度和骨小梁数量显著高于对照侧,实验侧骨小梁分离度显著小于对照侧。术后2、4、8、12周实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较对照侧明显增加。结论可注射硫酸钙能快速有效的修复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近端骨小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星形细胞瘤中对肿瘤形成,生长和抑制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和MIAS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统计。结果:61例星形细胞瘤中P16和Cyclin D1阳性率面积分别为41.6%和51.4%。其阳性率,阳性颗粒面积,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及组织学分级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P16蛋白可抑制星形细胞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Cyclin D1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