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1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的7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9.2±9.6)岁;骨折AO分型:A型15例,B型9例,C型9例.侧卧位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2.2±10.1)岁;骨折AO分型:A型14例,B型10例,C型1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数、近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71例患者术后获12 ~ 26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139.9 ±46.8) min]和术中透视时间[(191.4±78.6)s]较侧卧位组[(75.5±18.1)min、(93.3±27.1)s]长,术中出血量[(176.5±103.0)mL]较侧卧位组[(132.5±42.7) mL]多,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3例患者术中改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近期并发症.结论 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无需牵引床,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接受X线辐射量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郭跻超  潘进社  任栋 《河北医药》2012,34(7):1065-1067
跟骨跟骰关节面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在跟骨骨折中发病率为33%~76%[1-3],但是绝大多数学者只强调跟骨后关节面及后足解剖复位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跟骰关节骨折脱位对足功能的影响.本文就该损伤的相关临床诊治现状综述如下. 1 解剖特点 跟骰关节是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的一部分,由跟骨前面的凸形关节面与骰骨后部的凹形关节面连接构成.跟骰关节面是跟骨4个关节面之一,它的横轴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从前外侧向后内侧的弧形,外侧部分角度较小,到内侧时角度突然增大(图1),王志杰等[4]将之定义为跟骰关节面的内倾角,熟悉该解剖特点有助于避免螺钉进入跟骰关节间隙.  相似文献   
3.
涂鹏发  潘进社 《河北医药》2012,34(8):1232-1234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由于其解剖及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坏死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尽管近年来手术、麻醉技术及内固定器械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主要并发症仍居高不下,病死率也并未明显下降,遂称之为”尚未解决的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预计到2050年全球髋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30万[1],本文就成人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选择与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1982年,Lourie首次报告骶骨不全骨折(sac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SIF) SIF 是一种应力性骨折袁与创伤性骶骨 骨折不同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袁SI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遥 目前袁学者们已认识到SIF 是引起老年人袁尤其是女性下腰 痛的一个独立病种遥近年来袁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虽然对SIF 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帮助袁但SIF 的漏诊率、误诊率仍极高。学者们对其认识不足遥本文就SIF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盆骨折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约占创伤患者人数的15%~([1]).其中约半数为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死率高达40%~([2,3]),若治疗不当造成畸形愈合,则影响患者生活.笔者i999年1月-2005年12月对3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进行内固定结合骨盆外固定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皮半螺纹钛质空心螺钉固定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但植入螺钉位置不准确时可能会造成神经血管损伤[1-2].目前大多数医生使用X线片成像设备术中引导来完成骶髂关节分离的经皮螺钉固定.入口位、出口位和侧位被认为是术中定位螺钉植入位置的较好方法.但当螺钉自骶骨翼斜坡突破时,螺钉的误置可能伤及骶骨翼斜坡前方的神经血管.目前多采用术中投照骨盆侧位后以螺钉钉头位于髂骨高密度线后方认为螺钉没有自前方突破.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故设计此实验进行CT测量以验证此方法是否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拉力螺纹钉加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加拉力螺纹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1例(42侧),其中Sanders分型II型23侧,III型17侧,IV型2侧.术后4周拔除外露克氏针,术后6~12个月去除拉力螺纹钉.结果:术后并发切口皮缘坏死2例,经清创换药后,局麻下直接缝合治愈.术后随访8.5~25个月,平均12.7个月.所有患者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外形及高度恢复满意,但部分患者跟骨宽度恢复不满意.根据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标准,本组90~100分18侧,80~90分12侧,70~80分9侧,60~70分3侧.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拉力螺纹钉加克氏针内固定术具有显露充分、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软组织创伤小、切口感染风险低等优点,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能灌注液对断肢再植术后肢体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D兔18只,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18只SD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高能灌注液保护组(高能组)。建立左后离断肢体模型,高能组于缺血时、再灌注时给予高能灌注液灌注,于2、4、8、12 h于胫骨前肌取材,测定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Na+-K+-ATP酶、Ca2+-ATP酶,湿重/干重比值,光镜下观察大体结构变化。[结果]各项指标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三组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高能组明显优于缺血再灌注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更加明显。[结论]高能灌注液能够有效地预防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从不同环节进行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是对断肢再植术后肢体保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足复合损伤的创伤机制、距骨骨折漏诊原因及对策。[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8年5月收治的10例后足复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致伤原因及诊疗过程中距骨骨折漏诊情况,提出预防漏诊的对策。[结果]后足复合损伤多见于高处坠落及交通事故伤,本组3例距骨骨折漏诊。[结论]轴向负荷作用以及踝关节强烈背屈伴或不伴内外翻是造成后足复合损伤的主要创伤机制。细致的临床查体,结合CT检查是减少漏诊,提高确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on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posterior pelvic ring. Methods Eight embalmed pelvis and articulated proximal 1/3 of the femurs were harvested for this study. The samples were positioned as both legs standing straight and loaded to 600 N on the on the CSS-44020 biomechanical machine. The strain gages were adhered to 38 sites distributed symmetrically on the two sides of sacroiliac joint, anterior sacrum and posterior ilium. The strain gages were connected to WS3811 digital strainometer to record strain changes of the intact pelvic ring and at 1,2, 2.5 cm of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Results Elastic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cortical bone of the pelvis under 600 N load. The symmetrical sites had similar strain changes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tact pelvic ring and at 1,2, 2.5 cm of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 P >0.05 ). The sites with more strain changes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iliofemoral arch in the intact pelvis.The strain change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na the posterolateral sites to the iliofemoral arch. But the strain changes on the iliofemoral arch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Conclusion The conduction of vertical load runs along the sacrofemoral arch in the intact pelvic ring and redistributes posterolaterally during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