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协同改革背景下,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健康管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某区常住居民3 040人,分别于2013年及2016年进行跟踪问卷调查。结果两次调查签约居民血压测量频率均明显高于未签约居民。2013年签约的高血压患者中每周至少测量一次血压者比例为60.30%,明显高于未签约的高血压患者(47.11%);2016年签约患者血压测量频率依然高于未签约患者。2013年签约糖尿病患者中每周至少测量一次血糖者比例仅18.80%,低于未签约患者(21.16%);2016年签约患者该比例上升至42.28%,明显高于未签约患者(36.94%)。签约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评价与并发症干预成效均优于未签约患者。但是,签约和未签约患者并发症有效干预比例均出现下滑。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已产生积极作用,将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慢性病并发症的干预管理。  相似文献   
2.
背景 2020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以局部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应对疫情零星散发。 目的 探索并构建一套普适、规范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2021年1—4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分别从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城郊结合地区选取1家发热哨点诊室,通过实地考察、对来自3家发热哨点诊室的10名工作人员进行两轮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原始资料,借助ROST CM6软件整理访谈资料,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熟悉发热哨点诊室运行特征的专家(发热哨点诊室管理者、高校研究人员、相关协会学者、卫生发展研究机构人员等)12名作为函询对象,于2021年5—6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形成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而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1,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65(χ2=163.768,P<0.001)、0.320(χ2=130.323,P<0.001)。最终形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功能和职责、诊室设置要求、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13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构成,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33 7、0.056 4、0.392 6、0.377 8、0.139 5。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值)为0.056 5、0.032 5、0.042 4(<0.100 0)。 结论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后续随着政策的迭代,可借助扎根理论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梳理胰腺癌诊断筛查方式的历史沿革,探究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处于发展中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胰腺癌的"早诊早治"。方法采用系统回顾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同时由两名研究员独立检索百度搜索引擎,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2月28日,搜集胰腺癌筛查方法及效果评价的相关报道,进行定性描述。结果共117篇文献纳入研究。国内对胰腺癌筛查方式的探索经历了萌芽、启蒙和成长三个阶段。现有筛查方式有临床表现、影像学方法、血清肿瘤标记物和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四种,各有利弊。单一手段无法实现较高特异性和灵敏度,联合检测成为必然趋势。考虑到应用过程中的效益问题,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可以有效缩小人群范围,实现精准筛查。结论我国针对胰腺癌筛查方面的研究较国外有较大差距。筛查方法呈现多样性,联合检测是必然趋势。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胰腺癌筛查将成为技术瓶颈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和分析国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反应,分析其职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制度化建议.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系统回顾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经验.结果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专业技术人才、长...  相似文献   
5.
背景 目前慢性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提升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迫在眉睫。循证慢性病防控作为一种提升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能力的手段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我国却鲜有研究。目的 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的获取途径、能力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4-7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上海市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975例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循证基本认知情况、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和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由被调查者依据Likert 7级评分自评。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892例(91.5%)社区医务人员的问卷被有效回收。临床指南为被调查医务人员获取慢性病防控证据的最常用途径,自评得分为(4.583±1.177)分。被调查对象自评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平均得分为(4.312±0.979)分,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44±1.028)分,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平均得分为(4.280±0.995)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位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获得的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精准有效、能获取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能应用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证据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为大学附属是社区医务人员循证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社区应重视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途径的提供,并加强对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控证据获取及利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背景家庭医生制度在新一轮基层卫生服务改革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实现全民健康的抓手。而同时,了解民众对于家庭医生的接受程度及其签约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十分重要。目的分析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推进基层卫生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虹口区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虹口区家庭医生制度评估调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首诊就医习惯(首诊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是否清楚家庭医生签约后优惠服务内容)。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回收率68.22%。其中家庭医生签约401例(65.31%),未签约213例(34.69%)。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年龄、上海本地户籍率、慢性病患病率、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清楚率高于未签约居民,退休率低于未签约居民(P<0.05)。家庭医生签约与未签约居民受教育水平、月收入、首诊就医习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首诊就医习惯、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受教育水平、首诊就医习惯、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分别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上下联动机制理论基础和国际典型经验教训,总结目前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上下联动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构建上下联动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模型,从政府治理、部门治理、专业机构治理及两大保障系统方面,具体阐述上下联动机制中各方面的职责作用和信息保障方式,以期为决策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研上海市北外滩街道辖区内楼宇工作白领人群(中青年)对家庭医生楼宇服务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北外滩辖区内随机抽取8个楼宇发放自制问卷,共发放问卷1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回归分析对楼宇服务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分析.结果 (1)本次调研样本人群总体代表性良好,样本特征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职业类型的基层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为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团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某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基层医护人员满意度较高的3项为办公环境(3.968分)、中心支持协同(3.95分)、医疗设备(3.932分);满意度较低依次是收入与绩效(3.032分)、加班机制(3.569分)、休假制度(3.628分)。不同职业医务人员在不同满意维度平均得分存在差异。结论: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与绩效激励机制和进修培训机制、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整体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上海市正逐步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至楼宇功能社区,目前中青年楼宇人群的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尚不知晓。研究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和调整家庭医生楼宇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楼宇,在选中楼宇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中青年人群(18~59岁)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272份,本研究以其中有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经历的1 137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和经济学特征、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度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包括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两方面,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楼宇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39.61%(425/1 073)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39.01%(419/1 074)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个性化服务需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职业类别、年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信任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基本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收入、患慢性病情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了解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约40%的楼宇人群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楼宇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4个方面。建议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并针对楼宇人群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着力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丰富签约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