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66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疼痛可以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很多镇痛药物(例如吗啡)具有强烈成瘾性,因此疼痛医生非常关注药物成瘾及其治疗问题。最近有些医院采用颅脑手术方法进行戒毒,在医学界引起关注。本刊特请韩济生院士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前扣带回在痛感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扣带回(ACC)是内侧痛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它接受丘脑内侧核群的纤维投射,主要参与痛觉情绪信息的编码。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都证实,ACC的伤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其后部,相当于Brodmann24区的后部。ACC参与痛觉形成的机制可能在于将痛的感觉和认知信息与情绪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痛觉体验。  相似文献   
3.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对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痛阈的同时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痛觉电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的Wistar大鼠128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32只,不给大鼠任何处理。电针组32只,用G-6805型治疗仪给电压6V,频率15Hz,连续的电脉冲刺激双侧“足三里”15min。电针 八肽胆囊收缩素组32只,在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后,借助自动微量推进器立即向脑室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1.5kg/L),2min注射完毕。电针 八肽胆囊收缩素 L-364,718组32只,在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2min,右侧束旁核内注入八肽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100kg/L),2min注射完毕,其他操作同电针 八肽胆囊收缩素组。以辐射热照大鼠尾部背侧下1/3处作为伤害性刺激,引导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以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变化作为痛阈的观察指标。当辐射热照大鼠尾开始或甩尾发生时,用SEN-3301电刺激器的电脉冲记号作为照尾和甩尾的标记,与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同时显示在VC-9示波器上,从而观察大鼠束旁核中痛反应神经元放电和甩尾潜伏期的同时变化。用GF-777型双道录音机记录这些变化,并输入DAB-1100直方图仪绘制直方图,最后用Z3-304函数记录仪打印。结果:纳入动物1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辐射热照大鼠尾可使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增加或痛抑制神经元诱发放电减少的同时发生甩尾反射,表现出辐射热致疼痛效应。②电针双侧“足三里”15min,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的电活动或加强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时使甩尾潜伏期延长。16个痛兴奋神经元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的(12.14±1.31)Hz减少到(3.38±1.92)Hz、同时甩尾潜伏期从(4.79±0.22)s延长到(8.65±0.34)s。9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前(5.34±0.56)s减少至(2.41±0.89)s,甩尾潜伏期从(4.11±0.38)s延长到(8.01±0.59)s,即呈现出电针的镇痛效应。③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能同时对抗电针所引起痛兴奋神经元或痛抑制神经元和甩尾潜伏期的镇痛作用。在电针后立即,15个痛兴奋神经元的平均净增值从电针前100%减少到(17.73±3.05)%,抑制率为(82.27±5.47)%;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72.83±3.38)%。脑室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后立即,平均净增值的抑制率下降到(15.86±1.82)%;甩尾潜伏期的延长率减少到(13.93±2.12)%。而11个痛抑制神经元平均抑制时程从电针后立即的缩短率为(64.99±8.23)%减少到(11.41±1.58)%;甩尾潜伏期延长率为(60.84±6.28)%下降到(8.63±0.92)%。④束旁核内注入胆囊收缩素-A受体拮抗剂L-364,718能翻转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电针的镇痛作用。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的抗电针镇痛作用,在中枢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和整体行为反射水平上是协调一致的,推测该作用是通过胆囊收缩素-A受体而实现的。揭示降低脑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或阻断胆囊收缩素-A受体的作用均能提高临床针刺的镇痛疗效以及痛兴奋神经元和痛抑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作为疼痛和镇痛指标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5.
激光诱发电位是痛觉诱发电位的一种,它是指采用激光这种痛刺激形式来诱发神经系统的反应。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在整体水平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处理过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痛觉研究的有力工具。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诱发电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它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非常适宜于研究大脑对事件加工处理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疼痛科"在中国成立,这支医师团队致力于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去专门诊断和治疗慢性疼痛。中国团队型的疼痛专科模式受到全世界医师的瞩目,它改变了以前各医疗专科以各自专长手段解决一部分疼痛的"碎片型"诊疗组织状况。疼痛是一种大脑对感觉神经损伤的不愉快情绪反应,诊疗疼痛首先需特别熟练掌握感觉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特别专长找出诊断感觉神经损伤的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已知电针能减轻大鼠辐射热引起的疼痛和急、慢性炎症痛 ,本文探讨电针能否减轻大鼠神经源性痛。方法 :将大鼠右侧L5/L6 脊神经结扎 ,用引起 5 0 %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 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给予电刺激 ,波宽 0 .6ms ,频率 2Hz ,电流强度为 0 .5 ,1和 2mA ,各 10min ,共刺激 30min。结果 :2Hz电针能减轻痛觉超敏 (持续 1h)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持续 12小时 )。电针前15min皮下注射纳洛酮 (1mg/kg)能阻断电针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作用 ,但不能阻断对痛觉超敏的作用。结论 :低频 (2Hz)电针可能通过阿片机制减轻持续性的神经源性疼痛 ,低频电针也能减轻机械性痛觉超敏 ,该作用可能不是通过阿片机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王玢  罗非  韩济生 《针刺研究》2001,26(3):232-233
复吸是戒毒工作中最棘手的难题。寻找有效的防治复吸的方法 ,是摆在神经科学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建立了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消退 重建模型。本工作在大鼠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消退之后 ,用足底电击 (0 .5mA ,0 .5secon ,1 0~ 70secoff)或小剂量吗啡点燃 (0 .2 5mg/kg ,s.c.)诱发重建前在检测前 1 8hr,分别给以 2Hz、2 / 1 0 0Hz及 1 0 0Hz的电针处理。结果发现 ,低频电针 (2Hz、2 / 1 0 0Hz)可完全阻断药物点燃和应激 (间断、随机、不可躲避的足底电击 )…  相似文献   
9.
每年10月的“世界疼痛日”,目的是唤起对困扰健康生活的疼痛问题的关注。随着现代医学对疼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疼痛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症状,很多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为了帮助人们对疼痛有一个较全面而更科学的认识,本刊有幸约请韩济生院士撰写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drome,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引起的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疾病[1-4].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