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利用骨小梁分割技术(individual trabecula segmentation,ITS)和组织学方法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胫骨平台骨软骨标本,研究下肢力线与软骨下小梁骨显微结构以及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前进行下肢全长X线平片拍摄,进行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测量。收集术中切除的胫骨平台标本进行显微CT扫描,利用ITS分析软骨下骨小梁结构。通过组织学方法评价软骨退变。对下肢力线与软骨下骨显微结构参数改变和软骨退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板(pBV/TV)体积分数、骨小杆体积分数(rBV/TV)及轴向骨小梁体积分数(aBV/TV)、骨小板及骨小杆体积比值(P/R)、骨小板数量(pTb. N)、骨小板厚度(pTb. Th)、骨小板表面积(pTb. S)、骨小杆长度(rTb. L)、骨小板-骨小板连接密度(P-P Junc. D)、骨小板-骨小杆连接密度(P-R Junc. D)与软骨退变程度和下肢力线角度显著相关。HKA角度绝对值越大,受累侧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小板增厚,骨小板数量增加,骨小板-骨小板以及骨小板-骨小杆的连接性越强,同时软骨退变OARSI评分也越高。结论下肢力线异常可能通过改变膝关节正常的应力分布而导致胫骨平台软骨下骨小梁显微结构异常,尤其是骨小板和轴向骨小梁的显著增多和增厚可能是进一步加重被覆软骨退变、导致OA进展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改变力线和调节软骨下骨代谢有望成为早期干预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和后稳定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患肢有外伤史和手术史的患者,最终纳入74位患者,其中后交叉韧带保留(CR)组35例,后稳定型假体(PS)组39例。分别记录CR组和P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以及术后2周、1年、3年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最大屈曲角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ROM、最大屈曲、HSS、WOMAC在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CR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PS组(t=-16.68,P<0.001),且术后3 d血红蛋白浓度也明显高于PS组(t=6.95,P<0.001)。术后2周、1年和3年的随访数据中,CR组的膝关节ROM和最大屈曲度均显著大于PS组,其中术后3年ROM(F=10.358, P<0.001),最大屈曲度(F=10.358, P<0.001)。 结论CR假体和PS假体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均可作为初次膝关节置换的假体选择。但是在术后早期,CR假体失血量更少,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同时与PS假体相比,CR假体在术后早期可能会拥有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和屈曲度。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