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102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寄生人体的环孢子虫(Cyclospora)是一种新发现的球虫。1870年,Eimer首先从鼹鼠的肠道中分离到[1],1881年,Schneider建立环孢子虫属(Cyclospora)[2]。Schaudinn等(1902)对寄生于鼹鼠的C.caryolytica的生活史作了详细观察,发现该虫是在宿主小肠上皮细胞中发育并引起严重的肠炎[3]。目前,环孢子虫分别从蛇[4]、食虫动物[5-9]和啮齿动物中分离到。1993年,Ortega等从人的粪便中发现该虫[10]。迄今已报道的环孢子虫见表1。近年来,环孢子虫引起的严重腹泻病例不断增多而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表1 目前已报道的环孢子虫及其所寄生的宿主 环孢…  相似文献   
2.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为了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实施,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分批进行立项建设的项目。它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以试点高校的改革为重点,力争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1]。本文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分析和研究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和评价考核方法,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技能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弓形虫为顶复动物门寄生原虫,呈世界性广泛分布,可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导致严重的疾患,其极高的流行性和致病的机会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了弓形虫研究的历史,综述了目前弓形虫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在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克隆与表达弓形虫缓殖子期特异性抗原1(BAG1)的基因,并分析重组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诱导体外培养的弓形虫RH株速殖子向缓殖子转化,用RT-PCR法从缓殖子期弓形虫扩增BAG1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BAG1,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次氨基三乙酸镍(Ni-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与ELISA分析其免疫反应性。 结果 从缓殖子期弓形虫克隆的BAG1基因长690 bp,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BAG1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可高效表达重组BAG1。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纯化的重组BAG1(SAG1)能被弓形虫慢性感染血清识别。ELISA结果表明重组BAG1抗原检测350份人血清弓形虫IgG抗体的阳性率为17.4%,显著高于重组SAG1抗原的阳性率12.6%(P<0.05)。 结论 原核表达的重组BAG1抗原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35例创伤性浮膝治疗的经验,探讨创伤性浮膝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06~2010-10间,共收治35例浮膝损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对其损伤特点、手术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5例患者随访1~3年,平均1.8年.骨折均愈合; 无短缩、畸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按Karls...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和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自身从事的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些)危险因素中,有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包括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居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之首的是医务人员。结核病医务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在具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空气中,以及被患者的痰液、飞沫、血液体液污染的危险中,是结核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对结核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和发生原因以及职业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改良的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概率功能图谱。方法回顾分析92例帕金森病患者MRI影像学资料、电生理资料和术后评分基础上,对毁损电极尖端裸区进行建模,然后利用Marching Cube算法,坐标归一化,通过空间转换构建Gpi毁损靶点概率功能图谱。结果通过坐标归一化所建立的概率功能图谱与之前的图谱比较能够更好显示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空间分布。结论改良Gpi概率功能图谱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8.
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5月印发《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在2020年,将全面彻底消除疟疾.控制及消除疟疾的关键在于传播媒介的控制,而按蚊为疟疾主要传播媒介,传疟媒介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直接导致了疟疾发病的死灰复燃.为了全面了解疟疾蚊媒的抗药性现状和产生机制,该文对国内外传疟按蚊抗药性现状、产生机制和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实验动物在弓形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 ,可致人的弓形虫性脑炎、弓形虫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孕妇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作为机会性细胞内寄生原虫 ,弓形虫 (Toxoplasmagondii)尤其对免疫功能受累患者 ,如艾滋病病人、器官移植患者等 ,造成严重乃至致命的威胁。弓形虫病又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可引起山羊、绵羊、牛等反刍动物的流产、死胎等 ,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宠物的兴起 ,作为弓形虫惟一终末宿主的猫以及起机械传播作用的犬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在弓形虫病的传播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全面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验小鼠脑内包囊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探讨弓形虫感染引起的情志和行为改变提供病理基础。方法弓形虫PRU株经口感染小鼠,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在显微镜下计算前额、海马、丘脑、小脑和杏仁核部位的包囊个数,然后随机选取上述部位的5个视野拍照,计算包囊的平均密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脑组织包囊密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弓形虫感染30和90d时,HE染色和免疫组化后显微镜观察发现,小鼠不同位置弓形虫包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丘脑的包囊密度最大,其次是前额皮质、海马、杏仁核,小脑的包囊密度最小。丘脑的包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4个脑区(P〈0.01),小脑的包囊密度显著低于其它4个部位(P〈0.01),而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所含的包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感染1个月时,杏仁核包囊密度明显低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但是小脑的包囊密度高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结论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具有时空特异性,这可能是其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