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OFD)的手术策略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手术治疗的成人CSCIWOFD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椎X线或CT检查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2例,第2、3颈椎阻滞椎1例,颈椎退行性改变15例。颈椎MRI示脊髓水肿15例,脊髓出血或血肿7例,脊髓软化或空洞6例;颈椎间盘损伤突出26例,其中单节段9例,两节段12例,多节段5例;前纵韧带损伤4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18例,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9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联合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入院时和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结果 28例随访时间6~87个月,平均34.4个月。患者脊髓功能ASIA分级:入院时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16例,E级0例;末次随访时A级2例,B级0例,C级2例,D级20例,E级4例,其神经系统症状较入院时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对于成人CSCIWOFAD,根据其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的人黄韧带细胞(LFCs)原代培养方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培养成功率.方法 采集成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路椎间盘摘除术中的黄韧带,分别采用组织块法、酶消化法、胶原酶消化加组织块法体外原代培养LFCs,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从组织块内迁出时间、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65岁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与同年龄段无滑脱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4年1月间于本院就诊,影像学资料完整,无峡部裂、椎体肿瘤,椎体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疾病,且无腰椎手术史的≥65岁的DLS患者50例为滑脱组。以相同纳入标准选择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无腰椎滑脱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测量滑脱组患者腰椎滑脱椎间盘角和滑脱率均值,再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滑脱组内再按性别分组比较各参数,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患者滑脱椎间盘角为7.4°±5.2°,滑脱率为(22.5±9.5)%。滑脱组患者的LL、PI、PT、S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组内分性别比较时,滑脱参数和腰椎矢状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DLS患者较同龄无腰椎滑脱人群有着更大的LL、PI、PT、SS。性别因素可能对老年DLS患者的滑脱参数和主要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1月~2010年12月应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获随访15~52个月,平均35个月。ODI术前评分为(24.00±10.52)分,末次随访时为(6.94±5.53)分(P<0.001);VAS评分术前为(7.89±0.9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1.08)分(P<0.001);JOA评分术前为(7.33±5.18)分,末次随访时为(23.17±3.15)分(P<0.001)。动态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为(11.48±1.70)mm,末次随访时为(10.85±1.32)mm(P>0.05);椎间孔高度术前为(20.95±3.12)mm,末次随访时为(21.86±2.23)mm(P>0.05);ROM术前为(3.71±2.24)°,末次随访时为(2.72±1.90)°(P>0.05)。结论应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融合节段均顺利获得融合,动态固定节段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从不同年龄的人获得黄韧带组织与原代培养细胞游出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酶消化加组织块培养法,对21例来自不同年龄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黄韧带组织进行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从组织块迁出时间、形态和生长状态;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对传第3代细胞进行I 型胶原和波形蛋白表达鉴定;对组织块内细胞游出率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见黄韧带细胞形态生长良好,培养细胞的波形蛋白和 I 型胶原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均呈阳性。黄韧带组织块年龄与其原代培养时细胞游出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18),年轻黄韧带组织细胞游出率高。结论 在人黄韧带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尽量采用年轻黄韧带组织。  相似文献   
6.
成人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黄韧带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黄韧带退变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成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后路减压术中的黄韧带,应用胶原酶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分离黄韧带细胞,并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从组织块内迁出时间、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传1、3、5代细胞培养1~8d,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测定其吸光度(OD)值,评价细胞增殖状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传3代细胞的波形蛋白和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在原代培养第10~14天,黄韧带细胞开始从组织块迁出,细胞呈多种形态,主要为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接近融合时呈涡流状生长。传1、3、5代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同一代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一时间点不同代次细胞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代次与时间点间无交互效应,各代细胞增殖状况无统计学差异(F=0.283,P=0.957)。传3代细胞的波形蛋白和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结论:胶原酶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能有效分离成人黄韧带细胞;体外培养的黄韧带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表型,细胞在传5代以内生物学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能X线骨密度仪腰椎正位扫描及髋部扫描对骨质疏松诊断的敏感性。方法通过病史询问排除腰椎骨折的患者后,随机选取来我院骨密度室行骨密度检测的40至82岁中老年人340名(其中男性108名,女性23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被检者腰部正位及髋部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比较此两测量部位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敏感性。结果男性被检者髋部骨密度扫描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62.03%高于腰椎正位的23.14%,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各年龄组髋部最低T分值均低于腰椎正位最低T分值,各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女性被检者髋部骨密度扫描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56.89%高于腰椎正位的50%,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各年龄组髋部最低T分值均低于腰椎正位最低T分值,各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老年人髋部T评分低于正位腰椎;髋部骨密度扫描较正位腰椎骨密度扫描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髋部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妇女23例为骨折组,无椎体骨折的2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的腰椎(L2-4)前后位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和T值。结果骨折组BMD、BMC和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椎BMD降低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相关。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异体骨移植材料骨诱导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体骨来源丰富,不受形态、大小限制,有生物学活性,已广泛用于修复因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关节缺损。异体骨移植愈合是移植骨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宿主骨床与移植骨连结而实现骨掺人的过程。异体骨移植的愈合主要依靠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其中,骨诱导在其愈合早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将异体骨移植材料骨诱导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弹性纤维与胶原在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内不同应力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腰椎过度屈伸活动造成黄韧带损伤后其内部胶原过度表达所致纤维化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腰椎手术中收集黄韧带标本20例,其中10例来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正常厚度黄韧带,设为对照组(n=10);10例来自因黄韧带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n=10)。对比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及肥厚黄韧带不同应力部位(腹侧部、中间部、背侧部)之间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表达差异;鉴定表达胶原类型;分析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黄韧带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黄韧带内弹性纤维减少、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黄韧带组;应力集中的肥厚黄韧带背侧部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间部和腹侧部;过度表达的胶原为Ⅰ型和Ⅲ型胶原;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结论:弹性纤维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增多形成纤维化是导致黄韧带肥厚造成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在应力集中的黄韧带背侧部表达更显著,脊柱康复运动应避免过度腰椎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