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少年性道德发展特点。方法:以自编青少年性道德问卷为研究工具,对502名13~18岁有效被试进行施测。结果:1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发展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38.50,P0.001)和性别差异(t=-8.109,P0.001),但年龄和性别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2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总体发展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4岁是初中生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17岁为高中生性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结论:13~18岁青少年性道德发展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的成因,为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个案追踪法、现场访谈和回顾性分析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沈阳地区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调查。结果 从自杀原因来看,情感挫折占首位,其次是心理障碍,再挺是就业压力,其余分别为经济问题、人际关系、身体丧病、学业压力以及家庭变故等原因也是促使大学生选择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年级来看,自杀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一年级和四年级;从死亡类型来看,多采用跳楼自杀,其次是服毒自杀,在个别方式上有所差异;从季节来看,春季和秋季是多发期。结论 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全社会和各高校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职业倦怠问卷和SCL-90对5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教师职业压力各因子和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均高于2.5分;除了偏执、精神病性之外,被试在SCL-90各分量表上的因子分≥3的人数比例均高于4%,男女教师在人际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在除躯体化外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压力的人际关系因子和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显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间分别存在间接和直接的因果关系。结论:教师职业压力比较大、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和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冲击,女性性心理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本文以转型社会时期女性性问题为背景,通过梳理女性性心理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了影响女性性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女性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女大学生的自杀心理及其行为状况。方法:选取2001年以来沈阳部分高校以及北京市、广州市、山东省的女大学生35例。采用文献综述法、个案追踪法、现场访谈和回顾性分析等方法,对女大学生的自杀心理与行为进行调查。结果:35例女大学生资料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地区女大学生自杀现象比率:①沈阳市部分高校的女大学生:自杀现象所占比率大四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大三(46.7%,26.7%,13.3%,13.3%);死亡类型中跳楼居多,高于服毒、自缢、煤气等其它类型(60%,20%,6.7%,13.3%)。②北京、广州、山东部分女大学生:自杀现象所占比率大四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大三(40%,20%,15%,25%);死亡类型中跳楼居多,高于服毒、自缢、煤气等其它类型(40%,25%,5%,10%)。③自杀原因:在影响自杀的因素中情感挫折在大学四个年级均有出现,并居于首位。结论:针对女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采取相应的危机干预策略,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文化主体——儒教文化的性道德观的发展为基础,探讨我国古代传统性道德的贞操观、爱情观及生育观的历史演变,剖析传统性道德观对现代青少年性道德认识、性道德情感及性道德意志等性道德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当代青少年性道德心理发展现状,多方面探讨实施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对策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辽宁省333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女大学生社会公平感水平较低(t=18.46,P<0.01);②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公平感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49,P<0.01);③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中求职经历、自身条件、职业期望3个维度对其社会公平感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t=-3.262,P<0.001;t=-3.111,P<0.01;t=-2.393,P<0.05)。结论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社会公平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应通过减少就业压力来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公平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的发生率为31.27%,受虐组在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均低于非受虐组(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及其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受虐待组(P0.00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大学生儿童虐待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韧性均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均分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负相关(P0.01)。结构模型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攻击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2.33%。结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能够正向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大学生性心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辽宁省大学生这一群体性心理发展的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3年辽宁省理工、体育、师范、医学及综合五所不同类别高校的50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男237名,女268名。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以性别、学校类别为变量。通过频数分析观察大学生性心理结构及大学生性心理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发放问卷520份,收回合格问卷505份,回收后合格问卷率97%。大学生性心理结构由性行为、性信息、性体验及性观念4个维度构成,频数分析显示①大学生已经有较明显的性心理变化,有明显的性冲动行为,了解性信息的程度不同,性行为后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和羞耻感。②交互作用显示大学生性心理结构在院校类别及性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行为发生频率与对性信息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综合院校的学生要比其他类型院校的学生在性的问题上要表现的更积极、更强烈。而在性观念与性体验因子上所有类别院校的学生都表现出了一致性。在性行为因子上,综合院校男生明显开放于体育院校;在性信息因子、性行为因子上综合院校女生都开放于师范院校、理工院校、医学院校的女生;在性体验与性观念因子上交互作用不显。结论:综合院校大学生性心理表现出的开放性高于其他院校;师范院校大学生性心理表现的保守性强于其他类别院校;而五所院校学生性心理的性别差异比较,男生具有更多的性行为倾向,较强的性欲望和性行为冲动,对性信息了解程度高,性观念较女生更为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