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步法基因扩增产物固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并用于临床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接受IL—2和IFN—α联合治疗,其中2例为IFN—α单独或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复发者,未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者2例,疗程为一年。余下的3例患者为单独使用IFN—α治疗者。同时采用一步法基因扩增产物固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滴度评价疗效。结果 IL—2联合干扰素治疗对干扰素治疗后复发者仍有效,完全应答率为100%;对未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者也有效,完全应答率为50%。结论 白细胞介素—2联合干扰素可作为初次治疗及复发后再治疗的选择方案。而一步法基因扩增产物固相杂交酶联显色检测血清HCV—RNA滴度的方法可快速、特异、灵敏地反应出治疗过程中HCV—RNA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疗效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HBV感染与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分别在检测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BVDNA的基础上,选择HBsAg和H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记。结果:癌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低,信号少,且HBVDNA多在核内;而慢性肝炎、肝硬化和癌旁肝组织中HBsAg及HBVDNA阳性率高,信号多而强,HBVDNA可在胞浆或胞核。HBVDNA与HBsAg可共存于同一细胞或分布于不同肝小叶或同一肝小叶的不同部位。结论: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所致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双标记法有利于分析2种不同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血清中丙型肝炎NS3抗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游离NS3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初步探讨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 对77例正常人血清标本,173例抗-HCV阳性标本和3708例抗-HCV阴性的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检测HCV游离NS3抗原;对部分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进行验证,包括HCV RNA测定、中和试验和免疫斑点试验;对11例患者的25份系列血清标本进行了HCV游离NS3抗原、HCV RNA和HCV抗体的联合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3708例抗-HCV阴性的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中有48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其中3030例单纯乙型肝炎和445例其他类型肝炎血清标本中分别有44例和4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173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有42例为HCV NS3抗原阳性;77例正常人血清标本的HCV NS3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5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中有9例为HCV RNA阳性;23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的中和率和免疫斑点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87.0%和69.6%;25份系列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其HCV NS3抗原的吸光度值与时间呈负相关,并有2例HCV NS3抗原阳性标本随着血清中HCV NS3抗原的吸光度值下降,其HCV抗体转阳.结论 血清中HCV游离NS3抗原的ELISA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在发展中国家应用此方法进行HCV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丁型肝炎病毒mAb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基因工程表达丁型肝炎病毒抗原蛋白 (HDAg)为抗原 ,建立分泌单克隆抗体 (mAb)的杂交瘤细胞系 ,并对其分泌的mAb进行鉴定。方法 :用Ni NTA技术纯化HDAg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及骨髓瘤细胞按常规方法融合、筛选、克隆化及腹水注射制备mAb。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出 2株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 HD的mAb杂交瘤细胞株 (HD1,HD2 ) ,经多次复苏传代仍能稳定分泌抗体 ,特异性强 ,效价高。应用于ELISA测定患者血清HDAg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显示 ,针对该mAb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细胞核或浆内。结论 :此两株丁肝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对丁肝抗原具有特异亲和性 ,为丁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诊断及病理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肺组织中SARS病毒核酸的定位和分布。方法采用原位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例SARS死亡患者肺组织进行病毒核酸测定。以固定在载玻片上的肺组织为靶细胞,直接掺入地高辛素一dN31P标记物进行PCR扩增,并观察病毒核酸阳性物质。结果检测3例尸解肺组织,其中2例可见SARS病毒核酸阳性信号。阳性物质表现为蓝紫色颗粒状物,分布于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在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单个核细胞中均可观察到该病毒核酸物质。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表现为出血、渗出,炎性浸润等改变。结论在肺组织中检出SARS病毒核酸物质,并与病理改变并存,为本病的病原学诊断提供直接证据。【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原位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肺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可筛查早期HCV感染者的简单快捷方法。方法制备特异性的抗HCV核心蛋白和抗HCVNS3的单克隆抗体(mAb)酶标记物,应用免疫酶斑点法检测各种类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HCV-Ag,并与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HCV-Ag及RT-PCR检测HCVR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免疫酶斑点法检测表明,HCV-Ag的检出率在抗HCV抗体阳性、乙肝和非甲非戊肝炎患者中,分别为15.4%(8/52)、1.73%(19/1099)和1.03%(1/97);在81例甲肝和67例戊肝患者及50例正常人中均未检出。免疫酶斑点法与双抗体夹心ELISA及RT-PCR的检测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与RT-PCR检测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免疫酶斑点法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捷,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为HCV的早期诊断和常规筛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生物薄片马赛克技术制备的冰冻组织细胞切片为抗原与待测血清结合,加入荧光素标记物抗人免疫球蛋白,检测94例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膜抗体(LMA)和抗肝特异性脂蛋白抗体(LSP)等自身抗体,并根据荧光反映模式判定结果。结果:(1)急性丙肝组患者14例中有6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2.8%;慢性丙肝组80例中自身抗体阳性者30例,检出率37.5%。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抗—HCV阳性的64例中自身抗体阳性者28例,检出率43.75%;HCVRNA阳性的30例中8例抗体阳性,检出率26.67%。结论:HCV感染过程中机体可出现自身免疫反应,HCV患者在常规诊疗过程中应检测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测特点。方法对 2 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 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患者中女 1 8例 ,平均年龄 (52 .4± 1 0 .8)岁 ,男 2例 ,年龄为 2 6、2 7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黄疸、皮肤瘙痒 ;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有轻度或中度升高 ,碱性磷酸酶 (ALP)、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均明显升高 ,多数患者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与血清IgM升高 ,线粒体抗体及线粒体抗体M2 亚型均为强阳性。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肝组织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与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结果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HBV或HCV单纯感染患者(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较,HBV和HCV重叠感染急性期患者仅IFN-γ水平升高(P<0.01),慢性期患者仅IL-6水平升高(P<0.01);而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IL-6及IFN-γ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的水平与ALT、TBil的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HBV和HCV重叠感染的发病和转归与IL-6及IFN-γ分泌的异常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