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电生理知识有其固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初学者来说,学习和理解电生理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扎实的心脏解剖学知识,是理解和掌握电生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医学本科的电生理知识教学中,尚缺乏对心脏解剖学知识的强调、巩固和运用。本文结合我们的近年来实习教学实践,探讨基于CAR-TO心脏标测系统建立心脏的立体解剖模型在心脏电生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心脏解剖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治常见心律失常疾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V1导联起始r波振幅(R-V1)对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CLBBB)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CRT的108例患者中,遴选出术前心电图为t-CLBBB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55例,根据R-V1振幅分为研究组(R-V1≥0.1 mV,n=26)和对照组(R-V1<0.1 mV,n=29)进行回顾性分析.由专人随访并记录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评估CRT患者心功能应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Association,NYHA)分级变化,测量QRS时限,检测各心腔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等,评估两组患者的CRT反应性及临床获益情况.患者均完成至少6个月随访.结果 CRT前两组间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后两组患者QRS波时限、LVEF、FS、LVEDD等指标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后对照组ΔLVEF和ΔFS较研究组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 术前R-V1<0.1 mV的患者CRT反应性明显优于R-V1≥0.1 mV的患者.R-V1振幅可作为影响CRT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4例室早病例:36例室早患者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常规组),108例室早采用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Carto XP/Carto3组).从靶点标测、消融、术中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耗时等时间方面对两种标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d和3d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钙蛋白Ⅰ(serum cardiac troponin Ⅰ,cTn Ⅰ)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Carto XP/Carto3组在室早靶点标测、成功消融、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较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损伤指标CRP、cTn Ⅰ和CK-MB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4.4% (34/36)和100% (10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随访时,常规组即刻成功的34例患者中有3例室早复发,Carto XP/Carto3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无新的复发病例.结论 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的消融靶点定位更精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好;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的射频消融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手术费用相对便宜,为经济困难而又确实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pacemaker function / defibrillation function,CRT-P /D) 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超反应的预测因素及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9例因心力衰竭采用CRT-P /D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不良事件发生等临床数据.以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升高幅度分3组: 超反应组(幅度≥ 15%,14例),中度反应组(5%≤幅度< 15%, 23例),轻度/无反应组(幅度< 5%, 22例) .采用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RT-P /D治疗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明确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超反应组术前心房颤动比例、右房内径(right atrial diameter,RA) 明显低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P<0. 05),双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高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P<0. 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 1. 5年(OR = 17. 54, 95%CI = 1. 41 ~ 216. 96,P = 0. 02) 、RA<35 mm(OR = 23. 70, 95%CI = 1. 60 ~ 349. 32,P = 0. 02) 、双心室起搏比例> 96%(OR = 36. 35, 95%CI = 12. 17 ~ 609. 03,P = 0. 01) 是术后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无事件(心衰再住院、恶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 生存率超反应组高于中度反应组及轻度/无反应组(Log Rank: P<0. 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复合不良事件的发生,心房颤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 05,HR = 2. 35, 95%CI = 1. 067 ~ 5. 19) .结论 对于CRT-P /D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程< 1. 5年、RA<35 mm,双心室起搏比率> 96%是发生超反应的重要预测因素,心房颤动是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起搏器囊袋破溃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常见原因及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的12例起搏器囊袋破溃的基本资料,比较不同处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①12例患者平均年龄75.3岁,男性7例,女性5例,其中11例合并高血压、心衰及糖尿病。3例为早发型、9例为迟发型囊袋破溃。②随访(31.6±6.8)个月。8例在对侧安置新的起搏系统,2例取出原起搏器,2例原电极与原起搏器被深埋在患侧胸大肌深面。所有患者新的起搏系统工作良好。③所有患者原电极未拔除。6例残余电极前浅埋皮下者,半数残余电极刺破皮肤。4例残余电极和2例原电极深埋者,均达到完全痊愈。结论起搏器囊袋破溃原因复杂,加强局部清创、深埋残余电极等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危险因素及其合理的处理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的46例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PSA的基本资料,比较压迫修复法和凝血酶注射法的临床疗效。46例年龄(62.1±13.5)岁,男性16例,女性30例。其中43例合并高血压病或冠心病或糖尿病,32例术后应用抗凝药,4例行同侧股动脉/静脉穿刺。结果 21例行压迫修复疗法,14例成功(成功率66.7%),3例(14.3%)出现严重并发症。25例行凝血酶注射疗法,所有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PSA发生后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压迫修复疗法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凝血酶注射疗法患者[(3.8±10.5)d vs(1.5±0.6)d,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1例压迫修复好转出院患者,半个月后再次出现PSA。随访期间无局部感染、化脓等并发症。结论 PSA发生原因复杂,凝血酶注射疗法较压迫修复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普通人群十二导联心电图检出率1%~4%,Holter检出率40%~75%[1-2]。传统意义上讲,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的PVC标志着较高的猝死风险,发生在正常心脏的PVC则是相对良性的(即所谓的孤立性PVC)。然而,近10年来PVC相关性心肌病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