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新定义和描述的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可能起源于下连合器的特殊室管膜细胞。组织学以胞质宽大、胞界清楚的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乳头状或实体片状结构为特点。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困难且极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57岁,头痛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MRI显示幕上中线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界限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术中可见病灶位于松果体区,突入第三脑室,无囊性变,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由乳头状结构和实体片状区域构成,乳头状结构含明显的纤维血管轴心,周围包绕数层柱状上皮样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均富嗜酸性胞质,界限清楚;实体片状区域细胞排列较密集,可见围血管"假菊形团"和室管膜"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浸润周围脑实质。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术后未予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年,肿瘤未复发。结论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鲜见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及组织学形态与其他乳头状肿瘤相似,术前难以明确诊断且在鉴别诊断时有一定困难。临床应提高对松果体区乳头状肿瘤的警惕性,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构象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胎儿的MRI表现,探讨MRI对TTT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MR资料并经临床确诊的TTTS孕妇18例,孕妇孕周为21~31周。MR检查前均接受胎儿超声检查。采用1.5T MR行轴位turbo FLASH T1W序列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rue FISP T2*W序列扫描。在MRI上测量胎儿相关数据,进行分期诊断,并与超声及临床结果对照。结果 本组胎儿经临床和产后病理均证实为TTTS。所有TTTS胎儿MRI均能直接显示单胎盘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和双胎之间羊水量的差异(受血胎羊水增多)。双顶径、腹横径、大腿横径测量结果显示双胎发育不平衡,受血胎发育优于供血胎。3胎膀胱明显充盈,12例双胎脐带直径存在差异,4例受血胎皮肤水肿,5例出现1胎胎儿死亡。同时检出1胎供血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临床分期结果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Ⅳ期4例,Ⅴ期5例。MR将2例Ⅱ期分为Ⅲ期,超声将1例Ⅰ期分为Ⅲ期,2例Ⅰ期分为Ⅱ期。结论 TTTS有典型的MRI表现,胎儿MR可实现分期诊断,可作为超声诊断TTTS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观察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对子宫颈癌病例及正常子宫颈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病例及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子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例子宫颈癌和16例正常子宫颈的ADC值分别为(0.92±0.20)×10-3 mm2/s和(1.26±0.24)×10-3 mm2/s,子宫颈癌和正常子宫颈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14例子宫内膜癌和14例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0.87±0.17)×10-3 mm2/s和 (1.34±0.26)×10-3 mm2/s,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2组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较正常子宫组织弥散受限,3.0T磁共振DWI的ADC值测量能够定量反映子宫恶性肿瘤的弥散受限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欧洲放射学大会(European Congress ofRadiology,ECR)是欧洲最大的放射学会议,会议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的知名度几乎与北美放射学年会(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North America,RSNA)齐名,是各个国家的放射学专家相互交流和学习难得的机会,所以参  相似文献   
6.
化疗后脑白质变性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分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是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头颅放疗、三联 (MTX、Ara -C、Dex)鞘注 (IT)和静脉用大剂量MTX(HDMTX)。儿童头颅放疗易导致脑白质变性已为人熟知 ,应用上已趋向谨慎。随着静脉HDMTX结合三联IT防治CNSL应用的增多 ,应警惕化疗药所致的脑毒性 ,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本文从临床表现、头颅MRI和CT、脑活检病理分析一例ALL患儿化疗后出现的脑毒性。病例资料男 ,9岁 ,入院时血常规WBC 2 4 0× 1 0 9 L ,外周…  相似文献   
8.
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教学的优势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PACS的临床应用的飞速发展,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的实习教学中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PACS系统能够帮助实习生能够迅速进入实习状态,有助于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医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减轻带教老师的负担。利用PACS系统进行实习教学的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在PACS系统为实习生设定适当的权限;注意临床实践操作与基本理论相结合;提倡“影像、临床和病理三结合模式”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医学影像诊断工作习惯;实习带教老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谭小月  罗柏宁 《新医学》2008,39(5):338-340
1 引言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约占脑卒中的0.5%^[1]。及时、恰当的治疗可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由于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并缺乏特异性,因此,治疗前的影像学诊断尤为重要。常规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已逐渐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 giography,DSA)成为其诊断的金标准。本文着重从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病理改变及临床主要特点等来阐述CT、MRI及DSA等在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并着重论述MRI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平山病(HD)患者的临床特征、肌电生理及颈磁共振成像(MRD特点.方法 观察15例HD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检测双侧上肢远端及下肢常规肌电图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行颈部自然位、过屈位及过伸位MRI扫描,观察低位颈髓有无萎缩及颈椎曲线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为男性,青春期起病.病变均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和双手厥冷无力.肌电图检查示患者受累侧远端肌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宽,多相波增多,波幅显著增高(巨大电位),主要位于C7、C8及T1节段.颈自然位MRI示9例患者低位颈髓萎缩,主要在C5、C6节段.所有患者过屈位时颈髓前移、变扁平,变扁节段以C6为主.结论 HD主要发生在青春期,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局限于下位颈髓的前角病变,颈部自然位和过屈位MRJ不同的特点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