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根据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不同的就诊目的及肿瘤大小、症状的不同,探讨适合病人个性化规范化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684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患者根据肿瘤大小,结合症状及就诊目的.分别采取手术、药物及放疗方法,并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结果 369例采用手术治疗,全切除率为91%,多数为直径〉1.5cm的肿瘤。250例药物治疗(溴隐亭)者中有189例微腺瘤患者,其症状改善率为178/189。65例γ刀治疗者中症状改善者为46例。结论对肿瘤直径〉1.5cm,有视力障碍者可首选手术治疗。对有生育要求的,肿瘤直径≤1.0cm者首选药物治疗。对于肿瘤直径〈1.5cm,未累及视神经,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γ刀治疗效果肯定。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卒中的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肌和PCNA表达与垂体腺瘤卒中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关系。方法:将5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卒中组与非卒中组,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TTG和PCNA蛋白的表达,分析卒中组与非卒中组肌和PC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肌蛋白表达在卒中组与非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PCNA蛋白表达较非卒中组显著增高(P〈0.05);卒中组侵袭性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卒中组(P〈0.05)。结论:PCNA与肌表达失衡可能是垂体腺瘤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PCNA为垂体腺瘤卒中侵袭性行为的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生长激素(GH)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上述因子表达与GH腺瘤侵袭性等临床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GH腺瘤患者(侵袭性组21例,非侵袭性组27例)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SP-1、TGF-β1在GH腺瘤中的表达,以CD34为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侵袭组微血管密度较非侵袭组增加不明显。侵袭组TSP-1蛋白表达较弱(P<0.01),TGF-β1蛋白表达则较强(P<0.01)。TSP-1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TGF-β1与侵袭性及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TSP-1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与GH腺瘤的大小、性别、激素类型以及是否复发等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微血管密度单一指标不能作为评价GH腺瘤血管生成的标准,TGF-β1可能影响GH腺瘤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并能促进肿瘤的复发。TSP-1虽不能影响GH腺瘤的微血管密度,但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调节GH腺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以及与微血管密度(MVD)、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取52例垂体瘤(侵袭性组24例,非侵袭性组28例)手术标本,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SP-1、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MVD等因素之间的关系。MVD以CD34为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TSP-1蛋白表达较弱(0.435±0.052vs 0.642±0.043,P<0.01),TGF-β1蛋白表达则较强(0.533±0.061vs 0.364±0.049,P<0.01),两组间MV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P-1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性,TGF-β1与侵袭性及MVD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TSP-1和TGF-β1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血管生成及侵袭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前预测垂体瘤质地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连续搜集60例垂体瘤病人的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将肿瘤质地分为三种类型:不成形,质地软;成形,质地软;成形、质地韧.结果本组中24例肿瘤不成形、质地软,大多呈膨胀性生长,且大多为类圆形;高功能性腺瘤多属此型.31例肿瘤成形、质地软,多呈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5例成型、质地韧,多为口服溴隐停病人及广泛浸润的巨大腺瘤.三种质地肿瘤的MRI信号变化较大,未发现规律.结论肿瘤质地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膨胀性生长者质地多软且不成形,手术可经鼻蝶入路进行.依据MRI不能很好地预测肿瘤质地.  相似文献   
7.
垂体瘤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韬  侯蕊  牟成志  徐广明 《山东医药》2006,46(15):82-83
垂体瘤卒中(PA)一般指垂体瘤的梗死、坏死或出血,是垂体腺瘤生长过程中突发瘤内出血或坏死致瘤体突然膨大引起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鞍旁压迫综合征和(或)脑膜刺激征,轻者于数日后自行缓解,重者可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昏迷、甚至死亡。广义的PA包括带瘤垂体及非瘤垂体的梗死、坏死或出血,狭义的PA则仅限于垂体瘤的上述病变。目前,PA已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综合征,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影响正常压力脑积水分流术疗效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正常压力脑积水分流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患者临床症状、病程、年龄、腰椎穿刺放液试验等因素对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影响及预后效果。结果:本组在术前腰穿实验后1周内症状有所改善17例,无手术死亡病例。依照疗效判定标准,本组总有效率70.9%。步态不稳术后有效率72.7%,智力障碍术后有效率44.4%,尿失禁术后有效率40%。结论:以步态不稳为主要症状,病程短、年轻,腰穿试验阳性者分流手术效果好,以痴呆和尿失禁为主要症状者分流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漏系指各种原因造成颅内外沟通,脑脊液随脑搏动外溢的现象。分为外伤性及非外伤性两种,外伤性脑脊液漏约占90%。脑脊液漏的病理解剖基础是蛛网膜、硬膜破裂及颅骨缺损。在脑脊液漏中,鼻漏发生率约为80%,耳漏约为20%,且易自行闭合。根据颅底骨折征象或明确的手术史,发现自鼻腔或外耳道流清亮或血性液体,大多脑脊液漏可予确诊。多数的脑脊液漏可以自行愈合,不需确定脑脊液漏漏口的位置。但部分患者因漏液量少或迁延不愈,往往需要采用相应手段去确诊并确定漏口位置,进而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并筛选能高效沉默大鼠垂体瘤转化基因(rPTTG)的shRNA慢病毒重组载体。方法设计并合成4组特异性针对大鼠PTTG基因的shRNA序列将其构建到慢病毒载体pGCL GFP中;评估慢病毒重组载体在大鼠肾细胞中的转染效率并运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重组载体对目的基因的沉默效果。结果PCR及测序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插入正确,重组载体构建成功,慢病毒重组载体转染效率达70%以上;4组shRNA序列均有基因敲减效果,并且第4组shRNA(4# shRNA)序列效果最为明显(>80%)。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沉默rPTTG基因的慢病毒载体;验证了慢病毒载体作为RNAi载体工具转染效率的可靠性;实验显示4# shRNA能高效抑制内源性rPTTG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