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与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复合体体外培养时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3-03/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将自行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配制成不同浓度(4,2,1,0.5,0.1g/L)与来自临床志愿者骨髓的人体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复合体外培养,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细胞生长及与生物材料的附着情况。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于不同培养时间(2,4,6,8d)测定细胞增值率(以酶联仪上570nm处测吸光度值表示),以反映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对骨髓有核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及不同浓度(4,2,1,0.5,0.1g/L)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细胞培养溶液在培养2,4,6,8d时所测得光密度值均比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F=0.070~0.255,P=0.929~0.996)。②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形态学变化见骨髓基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材料复合培养组早期可见培养板内细胞增多,少量细胞向材料移行贴附于材料周边,部分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表面,随复合培养时间延长,附着的细胞增多,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结论:从形态学观察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对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未见明显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olyethylene glycol,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1mL及23.2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d,共23.2mg;Ⅳ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 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 (3-hydroxybutyrate- hydroxyvalerate)- polyethylene glycol, 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 1 mL及23.2 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 d,共23.2 mg;Ⅳ组植入1 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 < 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 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 < 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5.
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对人骨髓有核细胞毒性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与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复合体体外培养时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实验于2003-03/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将自行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配制成不同浓度(4,2,1,0.5,0.1g/L)与来自临床志愿者骨髓的人体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复合体外培养,对照组单纯接种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逐日观察细胞生长及与生物材料的附着情况。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于不同培养时间(2,4,6,8d)测定细胞增值率(以酶联仪上570nm处测吸光度值表示),以反映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对骨髓有核细胞的毒性作用。 结果:④对照组及不同浓度(4,2,1,0.5,0.1g/L)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细胞培养溶液在培养2,4,6,8d时所测得光密度值均比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F=0.070-0.255,P=O.929-0.996)。②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形态学变化见骨髓基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材料复合培养组早期可见培养板内细胞增多,少量细胞向材料移行贴附于材料周边,部分细胞直接贴附于材料表面,随复合培养时间延长,附着的细胞增多,无细胞衰老及异常分裂现象。 结论:从形态学观察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对人体骨髓有核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未见明显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应用于临床上治疗骨关节疾病及脊髓损伤,乃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应用的现状。方法:检索SCI数据库2002/2011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的文献,检索词为"干细胞(stem cell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骨细胞(osteocyte or bone cell);软骨细胞(chondro cyte);软骨缺损(cartilage defect);关节软骨(articular cartilage);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病及脊髓损伤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近年来,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成为可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并保持干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因其在一定条件下在体内外可分化为骨、软骨,加之细胞本身的特性,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如骨缺损、骨不连股骨头坏死等一些骨科常见病。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使其在除组织工程外,创伤修复、细胞替代治疗、支持造血、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相当广阔。  相似文献   
7.
8.
在1998年抗洪中,赴江西彭泽抗洪抢险驻闽某团及某舟桥营发生一批细菌性结膜炎,现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发病经过 自1998年8月12日开始出现病人,至9月14日共发生98人,干部、战士均有发病。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全程均有散发,以二营6连最为严重,全连发病病人数达40多人,最高时29人同时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跗骨窦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7-12诊治的7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43足)采用关节镜辅助跗骨窦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关节镜组),36例(38足)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外侧L形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常规组)。结果 7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12~24)个月。常规组出现2例切口不愈合,1例皮缘坏死,1例骨髓炎,而关节镜组未出现上述并发症;关节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关节镜组术后跟骨宽度、Bohler角恢复情况优于常规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关节镜组与常规组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跗骨窦切口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折复位质量更好,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MMP-3促进骨肉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日期间解放军第184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肉瘤患者40例和健康人40名的血液标本,ELISA法检测其中MMP-3含量,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MMP-3含量与骨肉瘤Enneking分期的相关性。RT-PCR分别检测不同骨肉瘤细胞株U2-OS、HOS-143b、MG-63中MMP-3的表达。MTT法、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50、100、200 ng/ml MMP-3刺激或转入MMP-3-shRNA慢病毒(MOI=50、100、200)对MG-63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MP-3过表达或沉默对MG-63细胞中侵袭、转移相关的蛋白p-AKT、核蛋白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骨肉瘤患者血清中MMP-3的含量高于正常人(F=186.4,P=0.000);且MMP-3含量与骨肉瘤Enneking分期成正相关(r=0.736,P=0.043)。与其他3株细胞相比,MG-63细胞株中MMP-3表达最高(t=5.12,P<0.05)。MMP-3刺激导致MG-63细胞内MMP-3过表达,p-AKT和核内NF-κB表达升高,并促进MG-6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入MMP-3-shRNA慢病毒导致MMP-3表达沉默,p-AKT和核内NF-κB表达降低,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结论:MMP-3可能通过增加AKT磷酸化水平和促进NF-κB核转位来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