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临床肾上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鉴别特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肾上腺病变患者的128层螺旋CT的表现资料,并通过随访获得患者的病理结果或是临床证实,获得了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形状与大小等表现特征。结果经过验证,有5例为肾上腺增生,5例为肾上腺囊肿,4例为嗜铬细胞癌,27例为肾上腺腺瘤,4例为皮质腺瘤,2例为髓样脂肪瘤,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结论128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有效应用与推广,在临床上肾上腺病变患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类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为肾EAML的2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48.9(22~72)岁。将所有病灶组织的标本重新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并根据此次观察的标本中上皮样成分占比,分为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CT图像上的肿瘤长径、形态、坏死液化、出血、肿瘤内脂肪、强化模式等CT征象并测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和髓质期的强化比值,并用皮质期强化比值反映皮质期强化程度。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肾EAML组(15例)的上皮样细胞占86.7%,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核不规则,具有核异型性;类上皮样AML组(7例)的上皮样细胞占23.6%,其他多为梭形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肾EAML组和类上皮样AML组在肿瘤长径[(8.40±4.26) cm对(4.90±1.84) cm]、坏死液化[73.3%(11/15)对14.3%(1/7)]、肿瘤内脂肪[86.7%(13/15)对14.3%(1/7)]、强化模式[73.3%(11/15)对14.3%(1/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Fisher's确切概率法,均P<0.05);在皮质期增强CT强化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1(0.56, 0.67)对0.96(0.92, 0.97),Z=?3.56,P<0.001],且临界值≤0.73时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981(0.813~1.000),Youden=0.87],Youden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肿瘤内无脂肪、“快进慢出”强化模式、有坏死液化、肿瘤长径>8 cm。 结论 肾EAML具有特征性CT征象,尤其当皮质期强化比值≤0.73时,应高度怀疑肾EAM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13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CT以及临床资料。结果11例见腹膜后和腹腔游离气体。8例CT增强扫描有5例(62.5%),5次观察到十二指肠肠壁破裂的破口及内容物外溢。13例均表现为十二指肠肠壁不同程度增厚,部分肠壁边缘模糊。13例均有腹腔、腹膜后积液及右侧肾周模糊、积液。4例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增高伴少许血肿形成。结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CT征象,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组及增强扫描能有效检查出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手臂振动病的X射线及磁共振成像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0例患有手臂振动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手臂振动病组,给予患者X射线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时选取同时期未患有手臂振动病的正常人为对照组,统计每组患者的X射线以及磁共振成像的征象,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X射线显示征象以骨质硬化、骨质疏松和腕骨坏死为主,磁共振成像显示征象除上述之外,还显示骨髓水肿、关节积液以及软组织损伤等。对照组患者未显示腕骨坏死及骨髓水肿;在骨质疏松、关节积液以及骨质硬化方面,手臂振动病组患者磁共振成像所显示的数量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能够及早反映手臂振动病骨关节的改变,且早于X射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对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卒中病因学分型、实验室化验结果、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缺血性小卒中患者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时90例(17.44%)转归不良,426例(82.56%)转归良好。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7~1.074;P=0.002]、心脏病(OR 2.021,95%CI 1.063~3.841;P=0.032)、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OR 1.662,95%CI 1.177~2.347;P=0.004)、肢体运动障碍(OR 2.430,95%CI 1.010~5.850;P=0.048)、共济运动障碍( OR 2.929,95%CI 1.188~7.221;P=0.02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 50.994,95%CI 17.659~147.258;P<0.001)、梗死灶直径(OR 1.279,95%CI 1.075~1.521;P=0.005)、非责任血管狭窄( OR 2.518,95%CI 1.145~5.536;P=0.02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OR 2.010,95%CI 1.009~4.003;P=0.047)是缺血性小卒中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小卒中早期转归不良与年龄、心脏病史、基线NIHSS评分、肢体运动障碍、共济运动障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梗死灶直径、非责任血管狭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密切相关,需早期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分型,指导临床进行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MSCT心肌灌注在缺血性心脏病(IHD)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CAG和(或)支架植入术后IHD患者行MSCT心肌灌注扫描,分别测量并比较正常心肌与缺血心肌的CT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M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35例患者MSCT心肌灌注扫描均可显示低灌注区,与CAG、SPECT及ECG提示心肌缺血区域相对应。首过灌注图像上缺血心肌CT值为(90.28±7.29)HU,正常心肌CT值为(141.05±9.54)HU;缺血心肌BF、BV减低,MTP、MTT延迟,与正常心肌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例正常心肌TDC呈稍快上升继而平缓下降;20例缺血心肌TDC呈缓慢上升,10例近乎水平,5例与正常心肌TDC形态相似。结论 MSCT心肌灌注成像可用于定位及诊断心肌缺血,在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决策中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128层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资料,主要对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境界不清楚,瘤周"半岛状"瘤结节强化15例,瘤周残圈征17例,晕环征10例。合并钙化者21例,其中细颗粒状钙化11例,粗颗粒状钙化5例,混合性钙化5例。48例中3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后淋巴结明显强化,囊性变7例,合并壁结节6例,11例病灶内见钙化,其中细颗粒状钙化6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128层CT薄层重建及增强扫描能够更好地评价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MRI扫描,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病理诊断进行确诊,由两位影像学医师对MSCT及MRI图像进行分析,比较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结果 66例患者MSCT诊断显示受累的肺动脉为145支,MRI诊断受累肺动脉为137支,MSCT联合MRI诊断显示受累的肺动脉为154支,其中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马赛克征、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脑梗死等;以DSA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2.94%、87.82%及98.7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MSCT联合MRI对肺动脉栓塞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单一MSCT及MRI诊断,临床上可根据将其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