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8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3篇
  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志刚,男,主任医师,师从天津著名中医苏翔远。王教授深研《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圆融变通不拘成法,师古而不泥古。临床辨证首重六经,层次分明,活用古方而疗今病,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且用药少而精,起效快,疗效佳。现介绍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高热验案如下。王某,女,23岁,西北人,2017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于12月10日起头痛,咽痛,流涕,无汗,发热,自测体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菌群结构以及免疫微环境在宫颈癌筛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在某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宫颈癌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50例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标本的采集,对所有患者进行菌群分析以及阴道微生态监测,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所有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H值以及白细胞分度与试验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阴道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其余各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pH值、白细胞以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且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但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对川芎地上部位(茎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水(A)-甲醇(B)(34∶66)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5℃,330nm和237nm双波长测定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结果:建立了13批川芎地上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9以上;13批样品中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分别为0.0642%~0.2633%和0.0057%~0.032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为川芎地上部位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烧伤康复期患者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凡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06-1407
目的 探究烧伤康复期患者的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PRQ-85Part)和生存质量自评量表(QOLQ),对烧伤康复期修复重建手术6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康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其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05,P&;lt;0.01)。结论 通过增加烧伤康复期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FLT3)及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T细胞中稳定表达并通过免疫沉淀技术对蛋白进行纯化。方法从正常人及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干细胞中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使用带有流感病毒血凝素(HA)标签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出人FLT3及FLT3-ITD突变体编码区全长并克隆到CD530A-T2A-GFP载体上。重组的FLT3及突变体FLT3-ITD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polyJ et转染到HEK293T细胞进行表达。使用HA抗体结合微珠沉淀带HA标签的FLT3及FLT3-ITD突变体蛋白。然后,通过HA肽段将蛋白竞争洗脱下来,洗脱下来的蛋白经银染染色。结果 FLT3及FLT3-ITD突变体全长编码序列成功构建到CD530A-T2A-GFP载体上,Western blot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成功检测到FLT3及FLT3-ITD突变体蛋白的表达、纯化。结论在HEK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并纯化FLT3及FLT3-ITD突变体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患者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用量及Narcotrend指数(NI)变化,探讨意识消失时年龄与丙泊酚用量和NI的相关性.方法 3~70岁择期手术患者140例,按年龄分为7组,3~10岁组(G1组)、11~20岁组(G2组)、21~30岁组(G3组)、31~40岁组(G4组)、41~50岁组(G5组)、51~60岁组(G6组)及61~70岁组(G7组),每组纳入BMI在正常范围内的男女患者各10例.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20 mg·kg-1·h-1至患者意识消失时停药,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及用药前后MAP、HR、NI的变化.结果 患者意识消失时G1组丙泊酚用量明显高于G2~G7组(P<0.01),G2~G4组明显高于G6、G7组(P<0.05).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用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66,P<0.001).意识消失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与输注丙泊酚前比较,七组患者意识消失时MAP和NI均明显降低(P<0.05).G1组NI明显高于G2~G6组(P<0.05).年龄与NI无明显相关性(r=-0.082,P=0.289).结论 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不同年龄患者丙泊酚用量和NI不同,年幼患者丙泊酚用量和NI高于其他年龄患者.  相似文献   
7.
王莹  张岱  杨凡  张晟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4):711-715
  目的  比较超微血流显像技术(superb micro-vacular imaging,SMI)与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甲状腺实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实性结节患者384例,共525枚结节,其中男性99例,女性285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46.63±18.56)岁。525枚结节分别应用SMI及CEUS两种检查方法,以术后组织学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二者的诊断效能。SMI模式下分析结节的血流分级、血流分布模式分型及穿支血管;CEUS模式下,分析结节的增强模式。  结果  525枚结节中,恶性354枚,良性171枚。应用SMI诊断,84.21%(144枚)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及86.72%(307枚)的甲状腺恶性结节Adler血流分级为2~3级;分别有27.49%(47枚)和47.37%(81枚)的良性结节血流分布模式分型为Ⅲ型及Ⅳ型,86.44%的恶性结节血流分布模式分型为Ⅱ型。恶性结节的穿支血管检出率达86.72%(307枚)。应用CEUS诊断,分别有47.95%(82枚)及33.33%(57枚)的良性结节表现为高增强及等增强;88.98%(315枚)的恶性结节表现为低增强。应用SMI的血流分布模式分型结合穿支血管检出分析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效能,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4%、74.85%、82.67%、87.68%、72.73%,CEUS分别为88.98%、81.29%、86.48%、90.78%、78.09%,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MI的血流分布模式分型结合穿支血管对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诊断效能与CEUS相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超声医师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开胸手术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穴压豆治疗和常规治疗即胃复安肌肉注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3例患者,总有效率91%,对照组7名患者,总有效率14%。结论耳穴压豆对胸部手术后呃逆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前采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CCU住院并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共计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 STR)、住院期间1周内和术后90天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和术后24h及1周血小板计数、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Ⅲ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1%vs.92.3%,P0.05),而术后90分钟sum STR50%的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80.0%,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1周内顽固性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2.9%vs.13.8%,4.3%vs.15.4%,P均0.05)明显降低,术后90天MACE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4%vs.3.1%),而LVEF[(53.86±4.50)%vs.(52.03±4.10)%,P0.05]显著提高。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1周血小板计数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心肌细胞灌注,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左心功能和临床预后,且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