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叠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发病率和致残率高,至今尚无完全修复损伤脊髓的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有望从根本上修复损伤的脊髓。而在所有干细胞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最佳的移植选择。动物研究已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巨大的脊髓损伤修复潜力,但临床转化并不顺利。本文将着重讨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机制,以及临床最佳移植途径、剂量、时机和临床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该实验主要是应用双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评定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及脊髓中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P55受体)表达变化。TNF-α是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介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系统中的,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和雪旺细胞合成释放,也可由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细胞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由多种细胞参与,并受多种细胞因子、神经营养因 子分子水平的调控,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选择收治的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32~66岁,平均49.2岁。病灶累及范围: 胸椎结核12例,胸腰段结核28例,腰椎结核24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 D级40例,E级24例。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进行局部的病灶清除、脓肿引流并行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对于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不进行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仅行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观察术后疗效,定期随访。统计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沉降率(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后凸畸形角、ASIA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15.8min(81~135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25.4mL(90~163mL)。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9.4个月(12~39个月)。末次随访,ESR改善至10.50mm/h(4~18mm/h),VAS评分改善至0.9分(0~2分)。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6.6°(3°~10°),末次随访为平均8.7°(5°~12°),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2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无严重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单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显著,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565岁。发病节段:C3-C7 2例,C3-T1 4例,C3-C7 29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方入路手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JOA评分术前提高2~5分,优950.良8例,可14例,差4例,优良率为48.57%。术后全部得到随访6月至2年,JOA评分提高3~8分,优11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3%。结论后路手术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42~88岁,平均73.2岁,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28例,Ⅳ型13例,Ⅴ型5例,均采用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结果]58例中获得随访38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骨折于8~10周均获临床愈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1.8分.并发症情况:术中出现大粗隆开口进针点附近继发性骨折1例、股骨头栓钉未入锁孔1例、栓钉头部破损1例,术后髋内翻畸形1例、股骨中上段骨折1例、股骨头栓钉退出1例.[结论]可膨胀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取出方便等优点,但在初期使用时一定要熟悉其构造及固定原理并严格按照其操作规程进行,减少、避免因操作不当所致的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8.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适应证、方法 和早期疗效.方法 2004年2月-2006年12月,于METRX X-Tube扩张套管下,应用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7~71岁,平均61岁.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均为单节段融合,其中L2、4 1例,L4、5 9例,L5、S1 16例.病程 10~34个月.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8.1±2.2)分.结果 术中失血120~480 mL,手术时间为100~280 min.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1例术后出现()背伸肌力下降,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术后1周及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3±0.7)分及(3.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综合疗效评定优21例,良5例.X线片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融合率100%.结论 微创TLIF适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及Ⅱ度以下腰椎滑脱伴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具有手术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骨质疏松症危害着全球大约1/350岁以上的女性和1/550岁以上的男性,而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患有骨质疏松症的70岁以上老人中20%有不同程度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期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前路和(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脊椎结核的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2005年10月,共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5例,其中胸椎结核8例,胸腰段结核5例,L2以下腰椎结核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同种异体骨移植,胸腰段及腰椎病人应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而胸椎结核单纯应用前路单棒内固定的方法。其中后期8例手术采用微创方法(胸腔镜、X-tube)。[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平均随访25.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结核病灶最终获得骨性融合,后凸矫正角度平均19.9°;除1例FrankelB级患者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脊柱稳定性对于脊柱结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内固定器材、同种异体骨移植以及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微创方法能够简化手术,减少术中失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