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下颌下入路手术的解剖要点及其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下颌下区的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舌下神经与喉上神经内侧支之间纵向的最短距离;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39~62岁,均排除颈椎相关疾病病史。回顾分析2006年12月—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采用下颌下入路手术治疗21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7~59岁;根据Levine-Edward分型,Ⅱ型骨折18例,Ⅱa型骨折2例,Ⅲ型1例。结果下颌下入路的相关重要解剖结构在尸体解剖中得以充分显露,舌下神经与喉上神经内侧支之间纵向的最短距离为(21.7±3.1) mm,通过适当牵拉能够充分暴露C2、C3水平,满足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操作要求。21例临床病例随访(21.3±8.1)个月,骨折愈合均良好,术后神经症状及颈肩部疼痛程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JOA 改善率为64.9%。1例术中减压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术中行明胶海绵及Surgiflo填塞处理,术后常压引流3 d未引出脑脊液,引流拔除后手术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症状,2个月后自行恢复。结论下颌下入路可充分显露手术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所需的手术节段,手术疗效满意。熟知下颌下三角区域解剖结构、重要神经血管的走行是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新型涂层的椎弓根螺钉,并通过涂层检测验证所制备涂层情况,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在增强螺钉与骨组织结合强度方面的优势。方法以10 kg体重雄性约克夏猪为实验动物,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腰1-腰5椎体椎弓根高度、宽度及进钉深度,并确定进钉点及进钉角度,以测量所得数据为标准,设计生产椎弓根螺钉。运用气相沉淀法(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进行螺钉表面钽(Ta tantalum)涂层处理,并进行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XRD x-ray diffraction)检测及涂层结合强度检测。4只10 kg雄性约克夏猪进行动物实验,在全麻下行腰椎1-3椎体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左侧为实验螺钉组,右侧为对照螺钉组。3个月后进行动物处死,取手术节段腰椎标本进行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测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动物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所得椎弓根数据,设计的螺钉为直径4 mm,长度为20 mm;涂层处理后XRD检测钽涂层含量99.24%,电镜扫面1000倍下涂层表面呈鳞状,涂层结合强度为45.3 MPa。植入动物体内3个月后,钽涂层椎弓根螺钉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616.62±17.72)N,对照组为(556.85±25.72)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利用气相沉淀法进行螺钉表面钽涂层处理方便可靠,所得涂层钽含量高、表面均匀但有具有微隙,与螺钉基质结合力强。钽涂层椎弓根螺钉植入动物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与骨组织间结合强度较无涂层螺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术后疗效。方法检索1983~2013年间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所有关于两种术式比较的临床研究,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4篇,合计病例288例(短节段组167例,长节段组121例)。Meta分析显示,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P=0.03)、冠状偏移改善程度(P=0.0002)、术后ODI指数(P=0.005)长节段组均优于短节段组,而手术时间(P=0.04)长节段组要长于短节段组,腰椎侧向滑移改善程度比较二者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P=0.22)。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时间长,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选择手术方案。受本文纳入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4.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临床和科研人才。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八年制学员培养质量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低。本文对当前八年制学员临床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及TBL教学模式与八年制学员临床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T_1倾斜角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因颈椎OPLL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病例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3.3岁,随访5.1~6.6个月,平均6.0个月;手术节段C3~6 18例,C3~7 12例,C4~7 8例。记录术前和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计算VAS、JOA评分改善率。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T_1倾斜角、术前和随访时C2~7 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计算C2~7 Cobb角改变值,即颈椎曲度改变值。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明确T_1倾斜角与颈椎曲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T_1倾斜角中位数将病例分为2组,2组病例之间性别、年龄、手术节段、随访时间、术前和随访时颈椎ROM、随访时Cobb角、VAS评分改善率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倾斜角与随访时颈椎曲度改变明显相关,较大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病例在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改变明显高于较小T_1倾斜角组(T_1倾斜角26.9°,n=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较大T_1倾斜角的OPLL病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丢失的风险有可能增加,提示在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或其他颈椎后路术式之前,在考虑患者颈椎Cobb角等评估因素的同时,也应将T_1倾斜角作为一项重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