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千金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的二萜成分。方法 利用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结合对照品分析千金子乙酸乙酯部分化学成分;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型葡聚糖凝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核磁共振法对化合物12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千金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的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金子素(euphorbia factor,EF)L25(1)、EFL1(2)、EFL13(3)、EFL7b(4)、EFL12/EFL12异构体(5)、EFL18(6)、EFL17(7)、EFL3(8)、EFL7a(9)、EFL23(10)、EFL11(11)、EFL2(12)。结论 基于对照品的UPLC-MS/MS结合传统提取分离法是用于研究千金子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化学成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在胆囊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给予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 mg·kg-1),观察患者术前发现肿瘤荧光显像情况;在离体标本,在肿瘤解剖面观察荧光显像特点;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在45例患者,术前发现45个肿瘤,其中37个能在体表区域呈现荧光,显现荧光患者肿瘤深度和肿瘤直径分别为(0.4±0.2) cm和(6.3±2.1) cm,与未显现荧光的8例患者【分别为(1.5±0.4) cm和(4.5±0.3) cm,P<0.05】比,差异显著;将45例离体肿瘤组织标本从中央剖开,剖面均显示出较强的荧光,其中23例高分化胆囊癌均为肿瘤实质显像,14例中分化癌中有4个为肿瘤实质显像,其余8例低分化胆囊癌组织均与肿瘤周围组织显像一致;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死亡病例,其中7例(15.6%)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吲哚菁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显像技术能够显示肿瘤位置,可探测到常常影响检查而遗漏的病灶,有助于对病灶的完全清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胆总管结石患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357例,常规行ERCP检查,发现胆管内有结石后行EST。对结石直径<1.0 cm者,用取石网篮取石;对结石直径≥1.0 cm者,用碎石篮碎石取出;对巨大结石,于胆管内置入支架,再择期取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357例患者,行ERCP插管成功349例(97.8%),行EST取石成功334例(93.6%),其中一次取石成功者297例(88.9%),两次取石成功者37例(11.1%);随访发现结石复发138例,未复发21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病程、年龄和乳头切口分别为(10.9±2.5)年、(66.8±7.2)岁和(15.6±1.9) mm,显著长于或大于未复发组【分别为(7.6±1.7)年、(57.3±8.7)岁和(7.9±2.2) mm,P均<0.05】,复发组有胆道手术史、乳头旁憩室、胆道狭窄、合并胆管或胰腺炎、结石数量≥2枚和结石直径≥10 mm比率分别为18.8%、29.7%、30.4%、78.9%、81.9%和40.6%,显著高于未复发组的1.8%、7.3%、11.4%、40.6%、64.8%和9.6%(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0 mm和乳头切口≥15 mm为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乳头切口和胆总管直径较大的患者,临床应该警惕其术后结石复发,增加随访次数,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4.
5.
肺癌仍是全球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新兴的癌症免疫疗法是肺癌治疗的重大突破,但肺癌的晚期诊断和不良预后常导致治疗失败及癌症复发。外泌体(exosome)是直径约为30~120 nm,且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被的小膜囊泡。外泌体包含有起源细胞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介导细胞间交流及调节肿瘤-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功能。外泌体广泛存于人体血液及其他体液中,在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具有潜在的临床效用。该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关于外泌体中miRNA和蛋白质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外泌体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潜在生物学标志物的优点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下肢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入院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2例,其中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对照组),32例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切口外形美观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他并发症情况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也明显较对照组高(93.75%vs 73.3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低(3.13%vs 2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切口外形美观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87%vs 7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D-二聚体水平、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术中透视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陈改敏  龚如东  张建业 《光明中医》2013,(12):2524-2525
为了确定马鞭草中毛蕊花苷的提取条件,采用HPLC监测,比较提取温度、提取溶剂、提取次数等因素.结果 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以80%乙醇与干燥马鞭草以75:10(体积(ml):重量(g))的比例在65℃提取12个小时,连续提取3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棉团铁线莲中的单体成分白头翁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细胞生长抑制试验测定白头翁素对KB细胞的IC50值;以DIOC6(3)为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术测定KB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以Caspse-9、-3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KB细胞中Caspse-9、-3的活性.结果:白头翁素对KB细胞生长抑制的IC50值为41.63±5.84μM,白头翁素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KB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白头翁素可时间依赖性地增强KB细胞的Caspse-9、-3活性.结论:白头翁素可诱导KB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的凋亡,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去氢木香内酯调控肺癌干细胞干性分子的机制。方法:主要以CD133为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应用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 cell separation,MACS)方法分离肺癌干细胞,采用RT-qPCR法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mRNA的表达。结果:经免疫磁珠分选后,成功获得肺癌干细胞。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经药物处理后,肺癌干细胞中重要干性分子(β-catenin、FZ-2、Survivin、Cyclin D1、ABCG2、ABCB1)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本研究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方法成功分离出肺癌干细胞,初步探究了去氢木香内酯调控肺癌干细胞干性分子的机制,为靶向于肺癌干细胞的新药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探讨鸦胆亭(bruceantin,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采用MTT法检测BCT对NSCLC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采用集落形成、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及RT-qPCR实验分别检测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等的相关蛋白及miRNA、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预测网站预测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果显示,BCT对NSCLC细胞株有强大的细胞毒作用,对H1299、PC-9和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0.02、0.31±0.20和2.07±0.70μmol·L-1。当0、0.03、0.15和0.75μmol·L-1BCT分别作用H1299细胞24 h后,其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值得关注的是,多种与细胞迁移与侵袭相关的miRNA,如miR-29a-3p、miR-21-3p、miR-183-5p与miR-34b-5p的表达水平随着BCT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对miR-29a-3p的作用最为明显;通过基因预测网站预测整合素β1(integrinβ1,ITGB1)可能为miR-29a-3p的靶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多种与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相关的蛋白,如整合素家族多种蛋白以及下游β-catenin、p-Sr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减低,其中ITGB1蛋白降低最明显;而RT-qPCR结果显示ITGB1的mRNA表达与给药浓度无关。由此推测,BCT有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9a-3p抑制ITGB1蛋白的表达,且与其mRNA水平无关,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初步提示BCT在NSCLC的治疗中具有继续开发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