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PCNL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住院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发生几率低,半年后复查结石复发率低、切口周围不适率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经济花费较高(t=13.56,P<0.05)。对鹿角形肾结石患者行PCNL治疗近期临床效果好,安全可靠,能够显著提升结石清除率、降低复发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不过经济花费较高,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2.
兔咬合创伤时咬肌损伤与线粒体Ca2+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导致咬肌损伤的作用和线粒体Ca2+超载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兔一侧前磨牙粘固(牙合)板造成咬合创伤,皮下注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rninetetraacetic Acid,EDTA),同时建立对照组,10天后检测兔咬肌线粒体Ca2+含量,观察咬肌的组织学改变,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戴(牙合)板而不注射EDTA兔的(牙合)板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明显升高,并有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牙合)板对侧及戴(牙合)板并注射EDTA兔的双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改变亦不明显.结论:咬合创伤是咬肌损伤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线粒体Ca2+超载则是咬肌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咬合创伤导致咬肌损伤的作用和线粒体Ca2+超载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兔一侧前磨牙粘固(牙合)板造成咬合创伤,皮下注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rninetetraacetic Acid,EDTA),同时建立对照组,10天后检测兔咬肌线粒体Ca2+含量,观察咬肌的组织学改变,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戴(牙合)板而不注射EDTA兔的(牙合)板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明显升高,并有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牙合)板对侧及戴(牙合)板并注射EDTA兔的双侧咬肌线粒体Ca2+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改变亦不明显.结论咬合创伤是咬肌损伤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线粒体Ca2+超载则是咬肌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306例脑出血患者予以同样的内科治疗,分为2组:A组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48 h开始康复训练;B组为普通康复治疗组,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障碍停止进展7 d且头颅CT提示脑出血处于吸收期开始康复训练。观察在康复过程中再次脑出血、心脏功能恶化、窒息、骨折发生率,评价康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和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 2组患者再出血、心功能恶化、窒息、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康复前、第7天和第14天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0天和3个月后Barthel指数比较,A组优于B组。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且能改善30 d后的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脑缺血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为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颈部血管彩超及TCD资料。结果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为19.1%、36.2%、42.5%、49.1%;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P<0.05);颈动脉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分别为19.1%、36.2%、47.1%、67.9%;各组间侧支循环开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侧支循环的开放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疗养院财务工作一些问题的思考张保华财务工作是疗养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经营管理,严格财经纪律,管好用活资金,提高疗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疗养院的财务工作更应主动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05 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19例,进步11例,总有效率87.50%(42/48)。恶化3例(6.25%),死亡1例(2.08%)。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大面积脑梗死、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出血发生的早晚、出血量多少、梗死灶部位大小及并发症控制等因素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8例重症丘脑出血患者,采用CT定位,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手术28例,死亡3例,术后3个月进行Barthel氏ADL评定,极严重功能缺陷3例,严重功能缺陷5例,中度功能缺陷8例,轻度功能缺陷4例,生活自理5例。结论: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有效地降低颅内压,解除血肿对重要脑组织、神经中枢的压迫,达到抢救生命,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