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分析颈椎各节段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对颈椎下终板形态进行分型,为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68例非颈椎病患者C2~7共408个节段的CT资料,将DICOM格式文件导入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中,将各节段椎体置于选定的参考平面系统中,显示目标终板的轮廓。将颈椎下终板分为三型:I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后;II型,穹隆顶点位置居中;III型,穹隆顶点位置靠前,并测量下终板矢状径、下终板穹隆高度和下终板穹隆顶点位置。[结果]总体上Ⅰ型终板占17.89%,Ⅱ型终板占45.83%,Ⅲ型终板占36.27%,Ⅰ~Ⅲ型终板穹隆顶点分别位于下终板矢状径41.06%、49.94%和61.58%的位置。除C7下终板以II型终板为主(占75%)外,C2~6下终板以II型为主(占39.71%~63.24%)。两型间各节段终板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5和C6颈椎下终板矢状径最大,C3下终板穹隆高度最大(2.26±0.36)mm,C3~7下终板穹隆高度逐渐减小,各节段下终板矢状径、穹隆高度男性均显著大于女性。[结论]颈椎下终板矢状面形态可分为三型,改进人工颈椎间盘终板设计时可参考本研究对颈椎下终板的分型及其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髓外浆细胞瘤最常见于呼吸道和消化道,是较为罕见的一种浆细胞瘤,其中椎管内硬膜外髓外浆细胞瘤极为罕见。因文献报道不多,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临床诊疗困难,甚至出现误诊误治。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腰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翻修手术且明确诊断为椎管内硬膜外髓外浆细胞瘤。查阅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因素。方法对2008-02-2013-04在我院行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颈椎正侧位和功能位X线检查,分析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1)术前拟置换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11.4°,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6°的患者平均为11.2°,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高度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8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26°,0.08的患者平均增加1.69°,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前FSU后凸组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无后凸组术后活动度平均为11.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的患者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差,且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置换节段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人工颈椎间盘(Pretic-I)置换和颈椎前路椎间固定对颈椎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s,IDPs)的影响。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先后依次作为完整组(A组)、C_(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B组)和C5/6前路椎间固定组(C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给予75N跟随载荷,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均施加2.0Nm的纯力矩载荷,在0.2Nm/S的变化条件下测量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ROM,以及邻近节段IDPs。结果 B组与A组在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ROM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0.05)。在C_(5/6)节段,C组的ROM明显小于A组和B组(0.05)。在C_(4/5)、C_(6/7)节段,C组的ROM则明显大于其他两组(0.05)。B组和A组的C_(4/5)及C_(6/7)节段IDPs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0.05),而C组的C_(4/5)和C_(6/7)节段IDPs均较其他两组显著增加(0.05)。结论 Pretic-I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维持了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并保持了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内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以及界面间隙对置换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脊柱外科行Prestige LP椎间盘置换的443例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置换手术276例,混合手术167例,共植入椎间盘假体576个。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的评价指标则包括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假体下沉、假体移位及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等假体相关并发症以及术中C型臂机透视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骨界面间隙大小。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6.2±23.7)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的JOA评分[(14.3±3.8) vs.(8.5±2.4)]、NDI [(5.7±3.5) vs.(12.8±7.6)]、上肢痛VAS [(1.5±1.2) vs.(4.3±2.1)]、颈痛VAS [(1.7±1.5) vs.(3.8±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换节段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R术后板-骨界面残留间隙介于0~1.98 mm之间,依据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将576个置换节段分为4组(A组≤0.5 mm,0.5 mmB组≤1.0 mm,1.0 mmC组≤1.5 mm,D组1.5 m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D组假体下沉发生率[5.5%vs.(A组3.8%、B组4.0%、C组4.3%)]、移位发生率[3.6%vs.(A组1.9%、B组2.3%、C组2.2%)]均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置换节段HO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restige LP ACDR术后板-骨界面仍残留有0~1.98 mm的间隙;且术后板-骨界面间隙1.5 mm时,其发生假体下沉、移位的风险明显增加;而术后板-骨界面间隙大小对置换节段HO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