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但临床医生常忽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近年来,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及对踝部损伤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越来越重视。本文从下胫腓联合韧带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的47例患者,男32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35.3岁。在末次随访时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以下指标:移植物在股骨止点上的位置,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根据IKDC评分,38例>90分,9例<90分。通过对两组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结果:IKDC评分>90分的38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16.21%~53.82%,平均(29.73±4.31)%;<90分的9例股骨止点位于Blumensaat线后27.18%~72.34%,平均(46.61±3.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38例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膝关节线夹角33°~67°,平均(49.5±4.72)°;<90分的9例41°~81°,平均(67.6±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分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线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11°~45°,平均(31.3±5.12)°;<90分的9例为23°~56°,平均(41.2±5.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止点定位和隧道角度与术后膝关节功能关系密切,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应尽量选择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3~62(43.16±8.12)岁;保守治疗时间为7~41(15.47±7.08)个月。19例均采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VAS评分、Mayo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6(17.16±5.25)个月。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和神经损伤发生。术后6个月无综合握力减弱。VAS评分由术前的4.42±1.17降至至术后3个月的0.53±0.61;Mayo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63±7.88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3.42±5.28;根据Mayo功能评分,优17例,良2例。结论: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采用关节外操作处理关节外主要病变,解剖层次易于理解,视野良好,清理彻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O’BrienIII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19例儿童急性O’BrienIII型桡骨小头骨折,男13例,女6例;年龄6~12岁,平均8.3岁;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3.5d(2~7d)。采用Métaizeau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复位情况,采用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个月。未出现感染、TEN断裂及顶破皮肤等并发症。术后Métaizeau评价结果,优7例,良10例,中2例。术后3个月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86.6±6.3)分,较术前(47.3±5.1)分提高(t=139.17,P=0.0002);优7例,良9例,一般3例。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O’BrienⅢ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具有疗效良好、创伤小、固定可靠等优点,为儿童O’BrienⅢ型桡骨近端骨骺损伤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脊柱外科的手术涉及面广,脊髓、神经根及其主要血管受损伤风险较高。过去常采用局麻手术或全麻术中唤醒方法来避免术中损伤脊髓和神经,但这样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的痛苦,并且不适用于儿童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为脊柱手术提供了一个保护术中神经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 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 结论 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