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对22例距骨颈骨折患者根据Hawkins分型,Ⅰ型(4例)骨折者行膝下短腿石膏管形固定,Ⅱ型(11例)和Ⅲ型(7例)骨折者除1例Ⅲ型骨折行距下关节一期融合外,其余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疗效采用Hawkins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19例获随访,时间12个月~2年10个月。术后1例患者外侧切口皮缘局部坏死,1例伤口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分别于术后3周及1周治愈;距骨缺血坏死2例,足踝及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至末次随访时X线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Hawkins评分:优11例(Ⅰ型3例,Ⅱ型8例),良5例(Ⅱ型2例,Ⅲ型3例),可2例(Ⅲ型),差1例(Ⅲ型)。结论术前正确的骨折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及恰当的手术时机是治疗距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能减少并发症、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跖腱膜和足底其它韧带损伤前后前足的形态和足底压力改变,分析跖腱膜对前足的力学维持.[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法测量足底韧带损伤前后跖骨头位移的变化情况,通过F-scan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量前足压力分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跖腱膜损伤后,前足各跖骨冠状面水平位移同损伤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5);矢状面纵向位移除M1外其余跖骨位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1>0.05):M1、M2下峰值压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1>0.05),M3~M5下峰值压力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1<0.05).4条韧带损伤后,各跖骨纵向位移、横向位移及跖骨头下压力峰值同韧带损伤前及单纯跖腱膜损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结论] 跖腱膜松解不会造成足弓整体结构的塌陷,但将引起足部力学环境的改变,导致足部其他韧带结构的疲劳或损伤,出现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2足趾切取游离移植对供足足底应力的影响.方法 取6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根据不同状态分3组:完整组(A组)、第2趾截除(保留跖骨头)组(B组)及带部分跖骨的第2趾截除(跖骨远l/3处)组(C组).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以2 mm/min的速度从胫骨远端施加轴向压载,加载载荷分别为0、600、1200 N.通过F-Scan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检测足底应力变化,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底应力随轴向压载的增加而增大.A组(足母)指及5个跖骨头的峰值压强以第2跖骨头最大,600 N垂直载荷时为(37.33±7.34)kPa,1200 N垂直载荷时为(112.33±10.33)kPa.同一载荷下,A组与B组的(足母)指及5个跖骨头的峰值压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载荷下,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足母)指及5个跖骨头的峰值压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2跖骨的完整对足底应力正常分布及维持足弓具有重要意义.保留跖骨头的第2趾切取对供足足底应力分布影响较小,带部分跖骨的第2趾切取可导致供足足底应力的异常分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5跖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年6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第5跖骨骨折4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3.3岁。第5跖骨头颈部骨折9例;骨干骨折17例;Jones骨折6例;基底部撕脱骨折13例。根据AO分型:81(L)-A1型6例,81(L)-B1型13例;81(L)-A2型3例,81(L)-B2型9例,81(L)-C2型5例;81(L)-A3型4例,81(L)-B3型5例。所有患者中4例为开放性骨折。采用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髓内螺钉或单纯螺钉内固定。其中单纯螺钉固定17例,包括跖骨干部简单斜行骨折3例,跖骨头部简单骨折1例,基底部撕脱性骨折13例;髓内螺钉固定6例,均为Jones骨折;钢板固定22例,包括跖骨干部横行及粉碎性骨折14例,头颈部简单及粉碎性骨折8例。结果 35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5周。患者术后平均14周(12~18周)时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AOFAS中前足评分标准,35例患者评分为74~100分,平均84.3分。结论第5跖骨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确切内固定是维持足部正常形态、恢复足弓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进的侧前方手术径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3年4月至2006年9月利用胸腰段的解剖关系,改进成"L"形肌间隙经椎间孔入路行骨折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应用16例(改进径路组),并将11例经传统胸腹膜外入路(传统径路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总出血量、疗效等方面的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27例患者于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获得6~2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改进径路组从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的出血量平均为(80.0±56.5)mL,总出血量平均为(450.0±273.1)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9.0±35.5)min;传统径路组从皮肤切口到完全显露椎体的出血量平均为(350.0±145.5)mL,总出血量平均为(900.1±421.3)mL,手术时间平均为(193.2±48.3)min,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obb角改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神经功能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截瘫加重、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火现象,无假关节肜成和内固定失败. 结论改进的"L"形肌间隙经椎间孔径路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入路简捷,出血少.既能充分减压,又能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还可避免加重脊髓损伤、胸腹膜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自1931年Smith-Petersen首先报告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用于该骨折的内固定已超过100种,其中滑动加压系统如多枚平行螺钉应用最为广泛[1].f近期研究显示:滑动加压所导致的股骨颈短缩愈合可对患肢功能造成较大影响,从而表明最佳的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目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邻关节骨囊肿的临床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分析3例邻关节骨囊肿病例,总结其特征。结果与结论邻关节骨囊肿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轻疼痛;X线特征为局限性囊性密度降低区,周围骨质硬化;确诊邻关节骨囊肿靠病理征象。  相似文献   
8.
四肢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类型广泛而不典型,无统一标准,治疗比较棘手。近年随着交通、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该类骨折有增多趋势。我院自2004年7月~2008年9月年收治147例四肢多段严重粉碎性骨折,术后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尸体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的应力分布,分析韧带损伤对其应力的影响.方法 7例正常成人新鲜尸体足标本,解剖显露足底跖筋膜、弹簧韧带、跖长韧带、跖短韧带,标记足纵弓主要骨结构.经电子万能试验机逐级加载至700 N,利用静态电阻应变测试仪和微型箔式电阻应变片,测量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足底韧带损伤前,最大应力值出现在跟骨,其次是第三跖骨、第二跖骨,均为压应力;而舟骨、腓骨、胫骨主要表现为拉应力.不同足底韧带损伤情况下骨结构表面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韧带损伤后,足纵弓骨结构的表面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距下关节、踝关节对后足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踝关节与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其对后足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足,分别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测量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分别固定距下关节、踝关节,测量各自在固定情况下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跟骨的三维旋转角度。分析后足在距下关节固定、踝关节固定或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各平面活动范围及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后足在不同的关节固定情况下均表现出三维运动。固定踝关节时,后足内翻15.99°±2.81°,外翻8.62°±1.90°,背屈3.70°±1.00°,跖屈5.87°±1.39°,内收7.64°±2.04°,外展3.99°±1.78°;固定距下关节时,后足内翻7.13°±1.07°,外翻5.52°±0.85°,背屈17.09°±2.87°,跖屈30.75°±5.04°,内收10.77°±1.56°,外展6.54°±1.88°;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后足内翻18.87°±3.89°,外翻9.12°±2.05°,背屈22.62°±3.21°,跖屈40.88°±5.77°,内收17.48°±2.26°,外展11.47°±2.29°。距下关节或踝关节固定后,后足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在后足运动中,内、外翻主要是距下关节的活动,背屈、跖屈主要是踝关节的活动。后足在冠状面上的运动,踝关节与距下关节能相互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