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以多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s,HA)复合体为支架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BMSCs)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 自体BMSCs分别种植于PGA和HA支架后共同培养,生物胶粘连两种支架-细胞复合物形成BMSCs-PGA-HA复合体,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术后20,32周处死动物,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MSCs-PGA-HA复合体植入后形成稳定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及软骨下骨,该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及软骨下骨融合良好,32周后软骨标本无明显退变。结论 以BMSCs为种子细胞、更符合缺损处生理结构的PGA-HA为支架的复合体,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长期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方法研究的生物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设计一个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并评估其有效性。方法设计并制作一个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并用其评估背侧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在完整标本上100N纵向负荷仅使桡骨产生1~2mm弹性变,其中桡骨传递83.82%的负荷。在7具标本上成功制作C3型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用背侧钢板固定骨折后,发现桡骨传递75.64%的负荷。结论本研究成功制作可重复性好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尸骨模型,生物力学测试提示在100N纵向负荷下,背侧钢板固定不能完全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胸腰椎微骨折与疲劳的关系。 方法 采用 7具成人T12 ~L4 胸腰椎标本 ,随机分为 5组 :Ⅰ ,对照组 (不施加任何载荷 ,标本数 =6 ) ;Ⅱ ,轴向压缩破坏组 (标本数 =6 ) ;Ⅲ~Ⅴ为疲劳载荷组 (每组标本数 =7)。力学测试前测试所有标本的骨密度。疲劳组的载荷频率为 2Hz,疲劳次数为 2 0 0 0 0次。Ⅲ~Ⅴ疲劳组的疲劳载荷分别为II组破坏载荷的 10 % ,2 0 %和30 %。力学测试后拍摄X线平片。用环钻在每个椎体上取 4个圆柱形骨标本。将骨标本在碱性复红中染色后制成骨切片 ,显微镜下计数 3个区域的微骨折 ,并应用体视学的方法计算其密度。结果 疲劳后标本的X线平片未见异常 ,且Ⅳ组 (2 5 .2 6 % )和Ⅴ组 (2 5 .42 % )的刚度增长率较Ⅲ组(9.15 % )显著增高 (P <0 .0 5 ) ,Ⅲ~Ⅴ组微骨折的密度增加依次为 0 .45 ,0 .6 4,0 .94# /mm2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在生理载荷下 ,腰椎椎体松质骨可产生X线不能发现的微骨折 ,且微骨折密度及刚度随疲劳载荷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人胸腰椎微骨折和疲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胸腰椎傲骨折与疲劳的关系。方法收集7例成人T12至L4的胸腰椎标本。将标本随机分为5组:Ⅰ,对照组(不施加任何载荷,n=6);Ⅱ,轴向压缩破坏组(n二6),Ill,IV,V为疲劳载荷组(n=7)。力学测试前测试所有标本的骨密度。疲劳组的载荷频率为ZHz,疲劳次数为20,000次。Ill到V疲劳组的疲劳载荷分别为11fill$q;载荷的Ic%,20%和30%。力学颁nil:r*I6拍摄X线平片。用环钻在每个椎体上取4个圆柱形试件。将试件在碱性复红中染色后,用钻石锯沿试件纵轴制作骨切片。显微镜下计数了三个区域的微骨折,并应用体…  相似文献   
5.
兔髓核内细胞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兔髓核内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方法取一月龄新西兰兔的髓核,胰酶和胶原酶消化,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OD值以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 原代培养髓核内细胞多为多角形,另有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含空泡。随传代培养的次数增加,细胞形态渐变为梭形,出现反分化的特性。生长曲线显示,髓核内细胞在19d时达到高峰。结论 功建立了兔髓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实际应用时,以采取次代细胞为佳,并应将其培养至第19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