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芳  黄旭  魏廉  苏丽  廖秋菊  刘宏军  赵义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2):1306-1312
目的 总结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6月随访超过3年的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此类患者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49例患者,首次脑梗死中位年龄30.0(22.0~45.0)岁,中位随访时间3.4(3.2~3.7)年。 11例(22.4%)出现复发性脑梗死,两次脑梗死间隔中位时间8.0(5.0~88.0)个月。与脑梗死无复发 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7.3% vs 2.6%,P =0.031)以及首次脑梗死后随访 期间平均TG水平(3.65±0.96 mmol/L vs 1.14±0.54 mmol/L,P =0.001)升高。大动脉炎受累动脉以颈 总动脉最为常见(48/49,98%),其次是椎动脉(40/49,81.6%),受累血管病变性质以狭窄(49/49, 100%)和闭塞(36/49,73.5%)最常见。脑梗死复发组动脉闭塞比例(100% vs 65.8%,P =0.024)和 动脉血栓发生率(45.5% vs 13.2%,P =0.033)均高于脑梗死无复发组。治疗方面,脑梗死复发组抗 血小板治疗患者比例(63.6% vs 97.4%,P =0.007)及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比例(27.3% vs 68.4%, P =0.033)均低于脑梗死无复发组。 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脂控制欠佳、主动脉弓分支动脉有闭塞、血 栓形成者,脑梗死复发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人群基础上,对抽样筛查确诊的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00-07/09以社区为基础调查了北京市55岁以上2835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原发性震颤的筛查和诊断,最终共确诊原发性震颤患者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55~101岁,平均(75.8&;#177;7.9)岁。55~64岁年龄段男7例,女2例;65~74岁年龄段男31例.女14例.≥75岁年龄段男45例,女36例。对调查发现的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震颤评分和功能评价,进而分析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结果: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震颤部位以上肢(100%)、头部震颤(20%)为主。②女性震颤总分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7.2&;#177;3.4,6.5&;#177;2.5,P=0.150);男性和女性肢体震颤总分差异也不明显(6.3&;#177;2.4,6.0&;#177;2.2,P=0.421)。女性头部震颤几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6.9%,P〉0.05)。③头部震颤组肢体震颤总分与无头部震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6&;#177;4.1,6.0&;#177;1.6,P=0.506)。④阳性家族史报告仅占3%,有69.6%的患者曾意识到震颤的存在.大部分患者(90.4%)均于50岁以后起病。⑤按照有无病史将原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发现有病史组头部受累几率明显高于无病史组(25.5%,73%,P=0.015).而震颤总分和肢体震颇总分差异均不明显(6.8&;#177;2.7,6.5&;#177;3.1:6.1&;#177;2.1,6.2&;#177;2.7,P〉0.05)。结论:①上肢与头部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主要震颤部位,震颤程度与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是否合并头部震颤不影响肢体震颤程度。③大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于50岁之后发病。④头部震颤与否是影响震颤病史汇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年龄≥35岁人群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关系。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四个区县年龄≥35岁居民进行上臂血压及踝臂血压测量,共检测5 126人。结果高血压组PA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6.5%比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物的使用后,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其患PAD的OR(95%CI)分别为1.38(0.87~2.19)、1.68(1.04~2.73)、2.10(1.18~3.73)、5.08(2.57~10.08)。将收缩压设定为连续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PAD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 1.09~1.30);收缩压为120~139、140~159、≥160 mm Hg组患PAD的风险分别为收缩压<120 mm Hg组的1.29(95%CI 0.83~2.01)、1.61(95%CI 1.01~2.60)、2.75(95%CI 1.65~4.60);趋势检验P<0.001;而PAD患病风险与舒张压则关系不明显。在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未治疗组、治疗后未达标组、治疗达标组的PAD患病风险分别为无高血压组的1.45(0.98~2.14)、1.93(1.34~2.78)、1.23(0.83~1.82)。结论高血压可增加PAD患病风险,收缩压升高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以控制PAD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生型宫颈癌术前组织间插植放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4月的41例外生型宫颈癌患者,21例采用术前组织间插植放疗,20例采用术前常规体外照射。结果 A组CR13例(61.9%)、PR7例(33.3%)、PD1例(4.8%),有效率95.2%。B组CR5例(25%)、PR10例(50%)、PD5例(2.5%),有效率75%。两组无一例肿块增大。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A组完全缓解率(CR)61.9%和B组25%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腹部闷痛1例,未发现近期放射性直肠反应及膀胱反应,无骨髓抑制。B组II级肠炎3例,无腹痛,无骨髓抑制。结论外生型宫颈癌术前适量的组织间插植放疗,可迅速缩小肿瘤,利于手术且副反应轻,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抑郁及影响因素。方法抽样调查了北京城乡社区1064例老年 EH 患者,并进行抑郁量表的测试等。结果居住在农村(21.6%比城市7.3%)、文盲(19.9%比非文盲11.2%)、无配偶(19.7比有配偶12.4%)、经济收入低(21.9%比收入高9.8%)、有生活事件(23.2%比无生活事件8.6%)、睡眠质量差(31.0%比睡眠好8.7%)和生活活动能力差(26.7%比生活活动能力好9.0%)的老年 EH患者抑郁症患病率高(P 均<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P=0.023)、重要不幸生活事件(P=0.001)、睡眠质量(P=0.0001)和生活活动能力(农村21.6%比城市7.3%)(P=0.001)对老年 EH 患者抑郁具有独立影响作用。结论积极进行降压治疗,控制影响因素,并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是减少老年 EH 患者抑郁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躯体疾病对抑郁症状转归的影响,为防治老年人抑郁,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类分层、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原则,在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群中抽取有效样本2 506例,分别于2000和2004年采用综合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2000年共检出抑郁症状者282例,在2004的调查中,对这282名老年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将其转归分为:好转、无变化、加重和死亡。其中<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高于≥75岁老人;<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加重率及死亡率均低于≥75岁老人。除青光眼以外,其他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好转率均低于无此疾病的对照人群,其中无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明显高于有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P<0.05)。结论为了降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病风险和改善老年抑郁症状的预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该重视老年人躯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性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39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S)、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和便秘量表(CSS)评价其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认知障碍和便秘程度,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SF-36)评价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391例患者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记忆障碍和便秘者分别占37.34%(146/391)、54.73%(214/391)、40.15%(157/391)、34.78%(136/391)和46.55%(182/391).抑郁症状者与无抑郁症状者(t=18.469,P=0.000)、睡眠障碍者与无睡眠障碍者(t=7.411,P=0.000)、疲劳者与无疲劳者(t=3.992,P=0.000)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记忆障碍者与无记忆障碍者(t=1.234,P=0.221)、便秘者与无便秘者(t=2.032,P:0.051)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CES-D评分、PSQI评分和FSS评分引入同归方程,R2值由0.277增至0.649,提示SF-36总评分可被预测的部分由27.70%增至64.90%;CES-D评分不仅对SF-36总评分有预测价值,而且对8个维度评分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非运动性症状,其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是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抑郁全面影响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奄恶化的最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北京老年人认知功能对生存率影响的八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住的老年人进行队列追踪,观察不同认知功能水平的老年人的预后和生存概率。方法 对1992年抽取的55岁以上老年前期和老年人204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1992年认知功能正常组8年累积死亡率31.6%,显著低于认知功能异常组(60.4%)。正常组中正常高分者的累积死亡率27.7%,明显低于正常低限者(53.3%)。分年龄计算的3组生存曲线明显不同。控制了年龄、性别、城乡、一般健康状况等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也证实,认知功能水平低者死亡的危险高于功能水平高者0.85至1.7倍。结论 认知功能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健康等状况外的影响老年人存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认知功能水平低的老年人的监护可能对降低老年人死亡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老人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7月至2000年9月在北京宣武区、怀柔区、大兴区3个地区通过分层、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2 181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测,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身高、体质量、血压的测量及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等检测,分析老人HUA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2 181名老人中共有213例患有HUA,患病率为9.8%。其中男性9.6%,女性9.9%,男女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间的患病率排列顺序依次为城区>郊区>山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人HUA患病还与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A患病与年龄、居住地区、体质量指数及血三酰甘油水平有关。结论:控制北京社区老人HUA患病的工作重点为控制体质量及血脂水平,并应加强对山区老人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