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活血类口服中成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中活血类口服中成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1日,依据RoB量表评价偏倚风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联用活血类口服中成药更能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42,95% CI(2.25,5.18),P<0.000 01];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MD=-3.21,95% CI(-4.02,-2.40),P<0.000 01]、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MD=3.47,95% CI (1.84,5.09),P<0.000 1]及凝血酶原时间[MD=1.15,95% CI (0.36,1.94),P=0.004];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MD=-0.69,95% CI(-1.10,-0.29),P=0.000 7];两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17,95% CI(0.02,1.34),P=0.09]。结论 活血类口服中成药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功能,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血栓溶解,且安全性较好。但受限于文献质量,尚需更多严格设计的RCTs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对人体作用广泛且复杂,是一种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的一类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其受体在多种组织细胞中都有分布,含量最多的器官为小肠、肾脏、甲状旁腺及骨骼,此外,心血管、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脏器也有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血清维生素D水平异常时,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等疾病,本文就维生素D水平、自噬、免疫调节及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Dravet综合征(DS)被称为婴儿期严重肌阵挛性癫痫,是一种罕见的、灾难性的儿童期癫痫综合征,难以治愈,成年后会出现智力残疾、运动障碍等。其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主诉和临床表现。临床上对于DS的治疗尚缺少统一的标准并且效果不理想,为此,本文从早期诊断和寻找新的理想的药物治疗两方面综述DS的最新诊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IgA水平,并行维生素D(VitD)治疗,探讨VitD营养状况与儿童RRI及免疫功能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4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RRI患儿60例为病例组。年龄1~6(3.91±2.83)岁;男32例,女28例。将病例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补VitD组30例,均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补VitD组另进行补VitD治疗。随机选取同期到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受检儿童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2份,离心,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其血清25-(OH)D3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清IgA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病例组3个月时复查血清25-(OH)D3及IgA水平。病例组儿童随访6个月,观察并记录呼吸道感染的复发次数。结果1.病例组血清25-(OH)D3及Ig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2.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补VitD组25-(OH)D3及IgA水平升高,常规治疗组和补VitD组RRI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RI患儿血清25-(OH)D3及IgA水平低于健康儿童,低水平25-(OH)D3与RRI有关,提示对RRI患儿应重视VitD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X-连锁低血磷性佝偻病(XLH)属于遗传性代谢性骨病,发病机制复杂,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及身材矮小,致残率高,因而针对XLH进行及早诊断及治疗对患者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传统治疗以补充磷酸盐和维生素D类似物为主,随着学者对XLH病理机制研究逐渐深入,分子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横空出世,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为患者带去了福音。本文就XLH的临床特征、发病遗传机制、治疗现状及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维生素D( VitD)缺乏性佝偻病大鼠在不同剂量VitD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探讨VitD对佝偻病大鼠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用21日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模型组(M组,n=10)和实验组(T组,n=12),T组又依据VitD治疗剂量不同均分为T1组(n=6)和T2组(n=6).T1组与T2组分别采用不同等级VitD一次性肌肉注射后行组间比较,观察幼鼠体质量、外周血碱性磷酸酶(AKP)、骨组织病理切片及外周血25-(OH)D3、IL-4、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通过其外周血IL-4/IFN-γγ水平判断VitD对佝偻病大鼠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结果 缺乏VitD避光饲养30 d后,M组与T组的外观、骨组织病理切片较C组明显改变,其外周血AKP水平升高,同时血25-(OH)D3水平下降(Pa<0.05).治疗后,T组较M组外观及病理切片有所好转,外周血AKP水平与25-(OH)D3水平明显改善(Pa<0.05).免疫指标方面,血IFN-γ治疗前后的轻微波动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而外周血IL-4水平则在治疗后明显升高,且剂量越大,升高越明显(P<0.05,0.01).结论 大剂量VitD可使机体Th1/Th2细胞平衡向Th2细胞移动,体内IL-4分泌增加,从而使机体处于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多方面调节细胞功能的能量感受器.AMPK可以由多种途径被激活,主要通过LKB1-AMPK-mTOR及相关通路,调节代谢、调控细胞周期.AMPK存在于肿瘤细胞中,可以抑制细胞增殖,与肿瘤的靶向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口服丙戊酸钠(VPA)抗癫痫后,患儿的体重指数与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例癫痫患儿,10例为正常体重患儿,10例为超常体重(BMI超过正常20 %及以上)患儿,测定口服VPA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比较药物清除特点.结果 超常体重患儿的血药峰浓度有8例超过110 mg/L,而正常体重儿童血药峰浓度最高110 mg/L.正常体重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分别为(7.80±0.75) h和(0.18±0.03) L/h;超常体重患儿的消除半衰期和清除率分别为(9.50±0.63) h和(0.11±0.03) L/h.超常体重患儿比正常体重患儿的消除半衰期长,清除率低.结论 体重与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有相关性.超常体重VPA的代谢速度较正常体重患儿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治疗包茎、包皮过长的效果。方法对120例包茎、包皮过长患者采用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的临床资料。结果 7~10 d下环,有5例术后第4~5 d因夜间阴茎勃起,未处理,出现少许包皮脱出环外,切口裂开,致切口延期愈合。其余115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阴茎外形美观。结论该方法手术时间短,微创、无需缝合、患者痛苦少、便捷,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致敏佝偻病动物模型并检测补充维生素D(vitamin D,VD)前后25-(OH)D3、IgE、IFN-γ及IL-4变化,为儿科临床佝偻病及过敏性疾病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致敏佝偻病模型,随机分为补D 30万U组(7只)、补D 60万U组(7只)、对照组(6只),实验组采用一次性肌注补D方法,饲养20 d天后采用ELLISA方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过敏及免疫指标。 【结果】 补D组较对照组比较,30万U维生素D可使致敏佝偻病SD大鼠外周血过敏指标IgE降低(P<0.01),而60万U维生素D则使IgE上升(P<0.01);30万U组IFN-γ的UR值上升(P<0.05),但仍较正常鼠低,IL-4的UR值有所下降(P<0.05);60万U组IFN-γ的UR值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更加明显(P<0.05), IL-4的UR值则上升明显(P<0.05)。 【结论】 一次性肌注30万U维生素D可以改善过敏机体的免疫状态,而当剂量达60万U时则加重过敏机体Th1/Th2细胞失衡,进一步加重机体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