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K2β及抑癌基因蛋白p5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01-01-2005-12-31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148例(包括108例上皮性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2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2β及p53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CK2β阳性表达68例(63.0%),p53阳性表达58例(53.7%);卵巢交界性肿瘤CK2β阳性表达6例(30.0%),p53阳性表达4例(20.0%);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CK2β和p53阳性表达均为0例;CK2β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01)和交界性肿瘤组织(P=0.003);p5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P<0.001)及交界性肿瘤组织(P=0.006);CK2β和p53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377,P<0.001。CK2β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P=0.001)、术前血清CA125水平(P<0.001)及化疗敏感性(P=0.012)显著相关;p53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0.027)及术前血清CA125水平(P=0.027)相关。CK2β及p53阳性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无瘤生存预后及总生存预后显著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显示,临床分期(P<0.001)和p53阳性表达(P=0.018)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无瘤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而临床分期(P=0.001)、术前CA125水平(P=0.040)和p53阳性表达(P=0.041)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总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K2β和p53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p53阳性表达对卵巢癌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卵巢肿瘤快速切片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3月我院134例卵巢肿瘤的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资料,将此134例患者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结果与术后石蜡切片进行比较以分析快速冰冻结果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所有134例患者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中确诊128例。确诊率95.5%;误诊6例,误诊率4.5%。结论采用卵巢肿瘤术中的快速冰冻切片诊断方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诊断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病理医生和临床医师对患者肿瘤组织学分类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早期子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相关基因。方法利用代表人类全基因组的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表达谱芯片筛查淋巴转移的早期子宫颈鳞癌组织、未转移子宫颈鳞癌组织及正常子宫颈上皮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未转移子宫颈鳞癌相比,淋巴转移宫颈癌2倍以上差异表达的基因322条,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82条,表达下调的基因140条;4倍以上差异基因37条,其中在淋巴转移组织中上调基因21条,下调基因16条。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包括:DNA依赖的转录调节基因、发育基因、免疫反应基因、蛋白质水解基因和细胞问信号传导基因等。而三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在正常子宫颈与无转移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的基因中,发现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表达水平具有2倍以上差异的基因有23条,其中在转移组中,上调基因16条,下调基因7条。与正常子宫颈相比,未转移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8条基因在转移组表达下调;与正常组相比。未转移组中表达下调的基因中有6条基因在转移组表达上调。在所有未转移宫颈癌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未发现在转移组有进一步表达上调的基因;在所有未转移宫颈癌组织较正常宫颈组织表达下调的基因中,也未发现在转移组有进一步表达下调的基因。结论早期子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是复杂的多基因作用的结果。本实验初步提供了宫颈癌发生淋巴转移的总体基因表达改变图谱。  相似文献   
5.
白介素2受体及其与肿瘤免疫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介素 2 (IL 2 ) /白介素 2受体 (IL 2R )在细胞因子网络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至少有三种IL 2R亚基 :α、β和γ链 ,β链和γ链是形成功能性IL 2R的必需亚基。IL 2与IL 2R结合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途径 ,其中Jak STAT最为重要。IL 2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缺陷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 ,纠正这种缺陷可用于肿瘤治疗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纺锤体检查点阻滞细胞进入分裂后期直到所有染色体着丝点正确与微管联接,确保染色体均等分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纺锤体检查点的分子调控机制已初步建立.许多肿瘤细胞存在纺锤体检查点功能缺陷,但纺锤体检查点基因突变异常罕见,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纺锤体检查点调控机制,为肿瘤防治提供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子宫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占位性病变包括宫腔占位性病变及宫腔外占位性病变.现就超声、CT和MRI在鉴别子宫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展开讨论. 1 宫腔占位性病变 官腔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其中良性疾病常见的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卵巢上皮性癌 (OEC)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蛋白水平 ,并探讨它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2 8例OEC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VEGF蛋白水平 ,利用ROC曲线分析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①OEC组血清VEGF蛋白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志愿组 (中位数 4 6 3 2ng/Lvs 194 5ng/L ,P <0 0 5 )及良性肿瘤组 (中位数 4 6 3 2ng/Lvs 2 0 4 1ng/L ,P <0 0 1) ,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志愿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OEC组腹腔液VEGF蛋白水平极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 (中位数为 2 6 30 5ng/Lvs 2 4 1 1ng/L ,P <0 0 0 1)。②ROC曲线显示 ,OEC血清VEGF测定特异性在 6 0 %~ 70 %范围内 ,其灵敏度可达 70 %~ 80 % ;OEC腹腔液VEGF测定特异性在 90 %~ 10 0 %范围内 ,其灵敏度可达 90 %以上。结论 OEC患者血清和腹腔液VEGF水平显著升高 ;血清和腹腔液VEGF测定 ,尤其是腹腔液VEGF ,可能有望成为OEC诊断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增殖症诊断性刮宫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应用诊断性刮宫(简称诊刮)方法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EH)的准确性。方法对门诊诊刮为EH,短期内行子宫切除术的150例患者作病理诊断,并与诊刮诊断进行比较分析,还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8例诊刮诊断为复合型不典型增生(CAH)患者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结果150例患者诊刮诊断为单纯型增生(SH)、复合型增生(CH)、单纯型不典型增生(SAH)和CAH分别为53、11、26和60例;经子宫切除后病理学诊断为SH、CH、SAH及CAH者分别为65、7、15、29例,其余34例为子宫内膜癌(EC)。诊刮对SH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而对CAH诊断的准确性则较差;SAH、CAH并存EC显著高于SH、CH(χ2=26.3,P<0.001)。CAH并存EC者显著高于SAH(χ2=9.78,P<0.005)。绝经后不典型增生患者并存EC的可能性显著高于绝经前患者(χ2=3.93,P<0.05)。并存EC的CAH患者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并存EC者(P=0.02);且其表达强度也明显强于未并存EC患者(Uc=3.66,P<0.05)。结论诊刮诊断SH的准确性较高,而诊断CAH的准确性较低;CAH并存EC的比例比较高;测定PCNA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判断CAH患者是否并存E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科及儿科就诊的全部初诊、初治,且在治疗过程中至少输注1次单采血小板的、14岁的ALL患儿。单采血小板的输注采用ABO、Rh同型输注策略。每例每次输注血小板后同时满足24 h校正血小板增加指数(CCI)4.5和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20%,且消化道、鼻和牙龈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判定为当次输注有效,否则为当次输注无效。有效例次归为有效组,无效例次归为无效组。对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热、出血、脾大、感染、是否使用头孢菌素、血小板输注次数)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ALL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共输注单采血小板302例次,有效组197例次(65.2%),无效组105例次,每例患儿平均输注(6.1±5.6)次。302例次中;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计数(×10~9·L~(-1))分别为19.2±9.4和66.1±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P0.01);输注1次(44例次)、~5次(93例次)、~10次(67例次)和10次(98例次)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4.1%、76.3%、56.7%和52.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发热、出血、脾大、感染和血小板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热(OR=3.737,95%CI:1.213~11.513)和感染(OR=3.258;95%CI:1.019~10.419)是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可以改善ALL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发热和感染为影响ALL患儿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