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牛超  李舒茵  武宇红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51-1153
目的 比较20 MHz、10 MHz超声检查对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就诊的36例(36眼)黄斑水肿患者,首先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黄斑区,发现黄斑区不同病变所致水肿后,用10 MHz及20 MHz超声探头探查,将所得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0 MHz超声对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检出率分别为97.2%、80.0%、88.2%,10 MHz超声分别为47.2%、26.7%、23.5%,20 MHz超声要显著高于10 MHz超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08、0.001).20 MHz超声对合并视网膜前膜及黄斑裂孔的的检出率分别为50.0%、75.0%,10 MHz超声分别为12.5%、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0、0.500).结论 20 MHz超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更好地探查到黄斑水肿发生时球壁形态的改变.将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10 MHz及20 MHz超声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黄斑水肿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星状玻璃体变性声像学特征。方法应用BME眼科专用A/B超声诊断仪,10 MHz高分辨力探头,经眼睑探查球内异常回声及其与球壁、视盘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其后运动。结果依据B超声像学表现,星状玻璃体变性发生于单眼67例(85%),双眼10例(15%),有糖尿病史12例(15%),合并青光眼13例(16%)。结论星状玻璃体变性具有典型的声像学表现,该病可能与青光眼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血管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对血管瘤生长的影响,研究血管瘤增生退化的机制.方法 取不同时期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及其临近组织标本.其中增生期20例,退化期12例,正常皮肤组织8例作为对照.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库中VEGF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 测定血管瘤组织中VEGF mRNA表达水平.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组织中VEGF mRNA电泳条带亮度依次降低;组织中表达的相对量分别为增生期血管瘤1.442 8±0.084 6、退化期血管瘤0.956 9±0.061 7、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0.487 2±0.035 6,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VEGF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在退化期中表达减弱,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无表达,提示VEGF参与调控血管瘤的发展过程,可作为区分增生期与退化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尿素注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3例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行尿素注射治疗,平均随访1年6个月。结果 73例毛细血管瘤中61例治愈,12例有效。结论 尿素注射治疗眼睑、眶内毛细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1至2006年我科收治的 35 例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年龄最小10 d,最大5个月,平均31 d,血小板明显减低,在76×109/L以下,最低至6.2×109/L,采用颈外动脉结扎置管、40%尿素溶液与甲基强的松龙针剂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 .平均随访1年8个月.结果 35 例患儿中,血小板计数3~7 d恢复到正常的 30 例,8~11 d 5例;血管瘤瘤体逐渐缩小,6~12个月消失 28 例,13~23个月 7 例.其中 3 例出现病情反复.结论 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介入治疗婴幼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创伤小,副作用少.本疗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推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小儿颌面部重症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3 4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分为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组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 )观察治疗前后睫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 :3 4例中睫状体分离合并睫状体脱离 2 2例 ,睫状体脱离合并房角后退 8例 ;单纯性平坦部脱离 3例 ,环周脱离 1例。睫状体分离合并脱离中 14例行睫状体缝合术 ,19例保守治疗 ,1例行异物取出术。治疗前分离合并脱离的 2 2例UBM表现为睫状体与巩膜突分离。手术 14例中UBM复查 11例睫状体前外侧角附着巩膜突之后 ,其中 8例睫状体脱离消失 ,2例部分平坦部脱离 ,1例呈环周脱离 ,3例表现同术前。非手术治疗 19例中 ,分离 <2个钟点的 6例治疗后睫状体脱离消失 ,分离处睫状体与巩膜突后组织相连 ;分离 >2个钟点的 2例治疗无效。睫状体脱离合并房角后退 8例治疗后睫状体复位。 3例穿通伤加用抗生素后脱离消失。 1例睫状体附近异物取出后脱离仍然存在。结论 :UBM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病 ,发病率约为 3%~ 8% [1] 。它可以出现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 ,其次可见于口腔粘膜、肌肉 ,也可发生于骨骼、内脏、大脑等器官和组织[2 ] 。依据病理形态及临床征象分 :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三类。我院经门诊及住院治疗体表及肢体各类血管瘤 869例 ,效果良好 ,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998年 8月~ 2 0 0 0年 11月我科共收治体表、肢体各类血管瘤 869例 ,其中男 2 0 1例 ,女 668例 ;年龄 12d~ 12岁 ,平均年龄 10个月 ,毛细血管瘤 80 5例 ,海绵状血管瘤 46例 ,蔓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