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行患肢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抽剥术,并配合围手术期中医药辨证施治,通过彩超观察患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胭静脉术后内径及血液返流时间皆较术前缩短,其中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径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股深静脉、胭静脉内径及胭静脉返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美国DVT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超过20万,80岁以上发病率为10、7%。我国近年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氏在2003-2005年连续调查外科、骨科等围手术期患者,发现大手术后DVT发病率在45%左右。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可导致肺栓塞或截肢,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9月-2007年9月,本院血管外科共收治DVT患者85例,均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某,女,23岁,2007年8月31日入院,住院号:0147159.主诉:持续高热,伴头痛1月余.患者长期在空调环境内工作,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冷饮凉食,7月25日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未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交通静脉结扎术,术后以中医辨证治疗。结果:60条患肢中,痊愈50条患肢,好转10条患肢(其中3要患肢倒流Ⅱ级,7条患肢倒流I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黄学阳  王建春  林鸿国  张磊  刘明 《广东医学》2007,28(11):1781-1783
目的 探讨包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行惠肢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人工血管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抽剥术,通过彩超观察患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术后内径及血液反流时间皆较术前缩小,其中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径及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反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股深静脉、腘静脉内径及腘静脉反流时间,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包辩手术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总结蔡炳勤教授治疗甲状腺癌术后失眠的经验.蔡炳勤教授认为,甲状腺癌术后失眠多因情志失调、手术损伤、药毒损伤,致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于阴而为病,病性为本虚标实,与心、肝、脾、肾相关,辨证多属肝郁脾虚、肝火痰热、阴虚火旺证.肝郁脾虚证常用逍遥散加减,肝火痰热证常用柴芩温胆汤,阴虚火旺证常用一贯煎合二至丸加减.中药结合沐足、传统养生功法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手术刺激、麻醉及腹部炎症等因素,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症状。如何尽快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及预后。近年来,本院外科采用针灸、中药灌肠、吴茱萸外敷等中医外治疗法对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现将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学探讨肝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从中医学角度出发,探讨肝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一般规律,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与五脏相关,但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中,采用疏肝活血法解除“郁”的状态,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周榆腾  林鸿国  黄学阳 《新中医》2015,47(7):305-306
甲状腺结节形成的基本病因是"痰邪结块",手术切除肿块是一种快速祛邪之法。本文讨论对甲状腺术后初期、中期及远期的临床表现,总结各期不同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