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单刺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单刺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和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单刺十七椎的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5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单独针刺十七椎,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十七椎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d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2.
针刺大陵穴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即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少宗  叶芳 《中国针灸》1992,12(5):39-41
  相似文献   
3.
PURPOS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on T cells and activity of NK cell in the patient of Chemotherapy. METHOD: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was simultaneously applied during chemotherapy, T cells and activity of NK cell of patient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after 4-cours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s. RESULTS: Before chemotherapy, CD3 was low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CD4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normal range, and CD8, CD4/CD8 and activity of NK cell were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After one month of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no decline of all the indices was found (P > 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an really increas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patients of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4.
系统中医学研究始于20世纪末叶,成形于21世纪初。系统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这就是人的复杂性。人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研究应当遵循这一复杂巨系统的特性和规律。中医学从宏观层面朴素地认识到了这一复杂巨系统的功能变化特点、疾病演变规律,形成了现代系统论的原始雏形。而现代系统论和系统科学则为研究、推动中医系统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祝世讷教授是系统中医学的主要开拓者,至今已在该领域出版个人专著9部,发表论文150余篇。从三个方面回顾了系统中医学的发展:①系统中医学研究的起步和过程;②主要的研究成果;③钱学森院士对这一领域研究所给予的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规律包括基于过程的穴位敏化规律和基于空间的敏化穴位的分布规律,应当从动态过程去认识穴位敏化。试举例说明关于穴位"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分界标准,以及穴位敏化的演化过程与对应器官功能变化的演化过程之间的响应关系,但仍需深入研究。穴位敏化是开放的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个主动过程,这一主动性使敏化穴位成为了实现"小刺激大效应"的一个基础性的本能环节。以针灸为代表的穴位刺激疗法所具备的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的特征是由人体自组织系统的一系列内在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 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6>r0.01(28)、P<0.01,r=0.810>r0.01(2s)、P<0.01,r=0.921>r0.01(28)、P<0.01.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楚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血栓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辰时和巳时各治疗15例。操作: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曲池、内关、合谷。配穴根据病位不同灵活取用。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仪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在针刺前1天8:00~8:10、针刺3疗程后次日8:00~8:10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分离血清并超低温冷冻保存备检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本组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α都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856>r0.01(28)、P<0.01,r=0.810>r0.01(28)、P<0.01,r=0.921>r0.01(28)、P<0.01。结论:表明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强弱与机能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探讨针刺效应产生的规律性。方法:以30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电针。所有患者在针刺前、针刺3疗程后取血检测TXB2、PGF1α。结果:电针治疗3疗程后患者的TXB2、PGF1α、TXB2/PGF11α都能够获得十分明显的改善,而且电针疗法对TXB2、PGF1α、TXB2/PGF1α的改善程度均与针刺之前TXB2、PGF1α、TXB2/PGF1α的基础水平具有十分密切的直线数量关系,三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2〉r0.01(28)、P〈0.01,r=0.739〉r0.01(28)、P〈0.01,r=0.899〉r0.01(28)、P〈0.01。结论:在一定范围之内,机能状态偏离正常水平越明显,针刺调节效应也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应重视针刺镇痛取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针刺镇痛研究的回顾 针刺镇痛的开创性分支--针刺麻醉(AA)手术始于1958年,1960年起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应用研究.最初两年的探索肯定了针刺穴位具有一定的镇痛麻醉作用,但普遍存在着镇痛不全、肌松不良、内脏牵拉反应、取穴较多并缺乏规律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随后进行了长达5年的协作研究,到1965年,临床针麻手术获得重大进展,国家科委正式公布了关于"针刺经络穴位麻醉应用于胸腔(肺)手术的临床研究成果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针刺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 检索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时间截止至2008-10.获取所有涉及针刺治疗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试验,评价其方法.结果 随机对照试验占6.1%,92.1%的文献对组间可比性进行了统计,组间均衡性比较可靠,明确诊断标准占55.6%,正确运用随机分组方法占13.5%,5篇研究有随访记录,1篇研究提及盲法,1篇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结论 目前有限的纳入试验显示,对于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优越性尚需更多的质量高、内在真实性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