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一种在快速眼动期睡眠中反复出现肌张力不消失的现象,并出现与梦的内容有关的复杂运动行为的疾病.本案介绍归脾汤治愈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并对归脾汤在治疗本病中的临证运用经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以屈伸肌交替刺激的方法,作用于患侧手腕部穴位及肌肉,探究此法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手腕部活动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进行电针治疗。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选用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疗后手抓握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Lindmark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屈伸肌交替法低频穴位电刺激对卒中患者手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四神聪对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患者失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BM)技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的fMRI图像进行分析,观察脑部灰质密度变化。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SSD患者分为电针组与假针刺组,健康对照组则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健康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电针组选用四神聪穴,频率为2 Hz,波形选取连续波,治疗20 min/次,1次/d,共3周;假针刺组选择非经非穴点,模拟针刺及电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MoCA-B量表评分,运用VBM技术对患者治疗前后fMRI的3DT1结构像分析,观察脑部灰质微观密度结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PSQI、MoCA-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MoCA-B评分显著升高,假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MoCA-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者比较,SSD患者在睡眠、记忆及认知相关脑区的灰质密度升高;电针四神聪可降低左侧舌回等脑区的灰质密度...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损伤,从而导致的痴呆,是发病率仅低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类痴呆。目前,电针疗法广泛应用到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电针疗法具有促进血管再生、调节神经递质等作用,可减轻神经损伤,保护脑组织,促进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就近几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梳理。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比较不同靶向部位的外金津、玉液电针对脑梗死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者颏舌肌收缩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脑梗死伴OSA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靶向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均于外金津、外玉液行电针。传统组进针25~40mm,得气为度。靶向组进针程度以B超图像显示针的影像为止。应用超声影像中颏舌肌收缩前后的差值ΔMT进行评价,测量位置取距颏棘1cm、2cm处,测量时间分别为瓦尔萨尔法用力时、电刺激开始和电刺激10min后。结果:电刺激即刻,两组的ΔMT值在两个测量位置均升高(P<0.01),靶向组变化大于传统组(P<0.01)。电刺激10min后,两组ΔMT值均下降(P<0.01),靶向组变化大于传统组(P<0.01)。靶向颏舌肌进针深度与颈围呈正相关关系(r=0.081)。结论:靶向颏舌肌的电针与传统深度电针相比,对脑梗死相关OSA患者颏舌肌的即刻收缩程度和累积疲劳程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