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剖官产分娩的653例中发生产后出血的52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61.5%)、胎盘因素(23.1%)、切口撕裂(7.7%)、妊娠并发症(5.8%)。结论 针对出血原因,应选择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异常产程、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同时做好孕前宣教工作、加强围生期保健是减少产后出血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2.
姚映淑 《广东药学》1997,7(2):52-52,42
笔者在妇科门诊病人中采用乙酰螺旋霉素口服,红霉素,四环素阴道上药,对有泌尿生殖道症状者予丁胺卡那霉素肌注治疗了112例支原体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人,以三个疗程为界限,治愈者101例,占总数90.18%,无效者11例,占总数9.8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三种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2例:甲氨蝶呤0.4mg/(kg?d),连续肌内注射5d;B组:42例甲氨蝶呤0.4mg/(kg?d),隔日肌内注射3d;C组42例: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三组均同时联合米非司酮25mg,2次/d口服,连续用3d。观察3组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种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后血β-HCG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用药方案对血β-HCG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3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单次给药的不良反应要小(P<0.05)。结论 3种甲氨蝶呤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单次给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妇科门诊病人中采用乙酰螺旋霉素口服,红霉素、四环素阴道上药,对有泌尿生殖道症状者予丁胺卡那霉素肌注治疗了112例支原体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人,以三个疗程为界限,治愈者101例,占总数90.18%,无效者11例,占总数9.8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氧液在产科胎膜早破中的应用。方法:832例胎膜早破者,随机分为高氧液组及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羊水情况及新生儿阿氏评分。结果:高氧液组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氧液组羊水浑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氧液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膜胎早破孕妇输注高氧液后可改善胎儿缺氧状态,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率。  相似文献   
6.
高龄孕妇妊娠结局与妊娠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孕妇年龄、产次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95例高龄孕妇(>35岁,高龄组)和95例适龄孕妇(25~30岁,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妊娠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的体重和畸形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组初产妇的流产、妊高征、双胎妊娠及经产妇的前置胎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初产妇及经产妇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也明显增多(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畸形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孕妇高危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及在抢救产科大出血中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5年间18例因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为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急症子宫切除率为0.57%。;剖宫产术后急症子宫切除是阴道分娩的7倍;子宫切除原因依次是:胎盘因素(38.89%),宫缩乏力(27.78%),DIC(16.67%)。结论剖宫产、胎盘因素、宫缩乏力、DIC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是抢救急性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