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共24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利伐沙班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及利伐沙班组。统计比较各组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及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 低分子肝素组总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利伐沙班组总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分子肝素组及利伐沙班组的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量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中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无明显差异。髋骨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可增加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量的增加,2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当,应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变化,充分认识隐性失血,对患者有效血容量的丢失作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诊治关键。方法对1例ANKL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高热、脾肿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骨髓中异常细胞增多并伴吞噬血细胞现象等,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为CD2、CD56、CD38阳性,CD3、CD7、CD8和CD117阴性,临床进展迅速。结论 ANKL为一种少见疾病,除临床表现外,诊断时需结合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并需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该病常早期侵袭性进展,治疗效果欠佳,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单用塞来昔布和加用Caspase-3阻断剂Ac-DEVD-FMK后的U266细胞株的凋亡率以及Caspase-3的表达,探讨其诱导U266细胞株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经不同浓度的塞来昔布处理后,应用CCK-8体外药物筛选法测定受试样品塞来昔布对人骨髓瘤细胞U266体外增殖有无抑制作用及作用强弱;Annexin V-FITC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实验组样品中Caspase-3总量的表达。结果塞来昔布浓度>40μmol/L能抑制人骨髓瘤细胞U266体外增值,并呈浓度依赖性,IC50=66.83μmol/L。塞来昔布在40~120μmol/L浓度范围内能诱导人骨髓瘤细胞U266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用Ac-DEVD-FMK阻断Caspase-3活性,塞来昔布诱导的U266细胞凋亡明显受抑。结论塞来昔布可诱导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株凋亡,其机制涉及Caspase-3依赖性凋亡调节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Coflex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患者36例,随访时间2年。通过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评分来评价其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中手术阶段前凸角及手术相邻阶段椎间盘的高度的测量分析其对手术阶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及相邻阶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结果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腰痛评分、下肢痛评分、JOA评分及Prolo功能评分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各时间点数据分析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测量所得前凸角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邻阶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在术前及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oflex棘突间固定可有效地缓解因椎管狭窄造成的腰部及下肢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在保留脊柱活动度及降低邻近阶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效果良好,有较好的安全性,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特点.方法:报告2例CN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脾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无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粒系增生,无病态造血和明显纤维化依据,排除了如类白血病反应、其他克隆性血液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其中1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2.5年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预后差,治疗无标准方案,年轻患者应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特点。方法:报告2例CN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脾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无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粒系增生,无病态造血和明显纤维化依据,排除了如类白血病反应、其他克隆性血液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其中1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2.5年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预后差,治疗无标准方案,年轻患者应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依若肝素和非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54例,按治疗方式分成利伐沙班组(A组)、依若肝素钠组(B组)及非抗凝组(C组)。观察各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术前及用药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伤口情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A组与B组术后无静脉栓塞症发生,C组出现静脉栓塞症3例;A、B、C三组术前与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回访时间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药物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确切,利伐沙班与依若肝素疗效相当;抗凝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量及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术后膝关节中期功能恢复无影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抗凝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康华医院和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并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T12-L2)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PKP组、PVP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PKP治疗、PVP治疗和腰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对症治疗,并随访3年,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相邻节段骨折情况。结果:PKP组手术费用最高,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PKP组、PVP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而随访1年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较其他两组明显丢失(P<0.05);随访2年、3年后PKP组、PVP组的Cobb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KP和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疗效优于传统切开手术,而PKP在并发症和再骨折发生率上均优于PV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轻链型LP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2岁,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血涂片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易见,骨髓淋巴细胞弥漫性增多,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血清IgG、IgA、IgM水平较低,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单克隆性K链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sIg^-CD5^-CD10^-CDl9^+CD20^+CD23^-,染色体正常。结论:LPL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血清中单克隆球蛋白异常主要为IgM,非IgM型少见并易于误诊,诊断依赖于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M蛋白的确定,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排除其他CD5-的小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