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3DCRT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DCRT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处方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7例有随访结果的肝癌患者,对其肿瘤体积大小、位置、处方剂量及生存期作回顾性总结。结果治疗后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5.2%(23/27),1年生存率为70.4%(19/27),2年生存率为55.6%(15/27),3年生存率为33.3%(9/27)。所有病人无放射性肝炎等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3DCRT技术治疗不宜手术的肝癌是一种无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肝癌的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呼吸运动状态对动态调强放疗剂量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不同幅度、周期、方向的呼吸运动对动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肺癌病例,按靶区体积大小分为A(72.0~200.2 cm3)、B(271.7~380.0 cm3)、C(498.9~684.9 cm3)3组,每组10例,平均体积分别为151.5、327.1和583.3 cm3。使用呼吸运动模拟平台带动含二维电离室矩阵的模体沿枪靶方向运动。分别转动准直器至0°和90°,在不同呼吸运动幅度(0、4、8、12和15 mm)与周期(3、4和5 s)下,采集模体等中心层面剂量。其中周期为4 s测量5次,以绝对剂量及γ通过率(3 mm/3%)为指标,分析采集剂量与治疗计划系统(TPS)输出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 在两个方向上,呼吸运动降低了靶区边缘内侧剂量,提高了靶区边缘外侧剂量。呼吸运动周期之间的γ通过率差异最大达3.54%(t=2.301,P<0.05)。当呼吸运动幅度超过8 mm时,γ通过率<90%,且随幅度增大而减小。静态与呼吸运动之间γ通过率的差值和靶区体积呈负相关,A、B、C 3组的平均γ通过率依次增大。5次叠加剂量的γ通过率高于单次剂量平均γ通过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5.95,P<0.05)。结论 动态IMRT靶区剂量分布主要受呼吸运动幅度及自身体积影响,部分幅度下呼吸运动周期对剂量分布有影响。多次剂量实施后,可消除部分单次剂量实施误差。医师需要根据呼吸运动幅度对靶区进行合理外扩,同时优化呼吸运动方向上靶区边缘组织受量。对于靶区体积过小以及呼吸运动幅度过大的患者,应采取呼吸管理技术提高靶区剂量实施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在肺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治疗计划对心脏和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预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1例肺癌VMAT计划,随机选取其中43例为训练组,剩余8例为验证组。分析训练组中患者的解剖信息与两侧肺V5、V20和心脏V30、V40的相关性。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以解剖信息为输入、危及器官(OAR)的DVH为输出,分别构建并训练关于两侧肺以及心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验证组中8例VMAT计划中的解剖信息分别输入到已经构建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OAR的DVH。结果:两侧肺V5、V20和心脏V30、V40受自身体积大小影响可忽略,受OAR与靶区的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影响较大。患侧肺、对侧肺、心脏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模型中隐藏层分别含有41、38、34个神经结点,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94、0.975、0.986。对验证组中患侧肺和对侧肺的V5、V20的预测误差分别为2.70%[±]1.83%、2.84[%±]1.97%和13.7%[±]7.8%、0.72[%±]0.75%,对心脏V30、V40的预测误差分别为3.20[%±]0.63%、2.1[%±]1.5%,仅对侧肺V5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可以对肺癌VMAT计划中解剖信息与OAR的DVH数据进行学习,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出患侧肺、心脏V25[~]V60和对侧肺V20的DVH数据,可为临床计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中,最小子野宽度对放疗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12例,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60 Gy/30次。使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设计全弧VMAT计划,计算网格为0.3 cm,采用6 MV X射线,每个弧的最大控制点数为200。计算不确定度为1%。最小子野宽度依次选取0.5、0.7、1.0、1.2和1.5 cm。以最小子野宽度为1.0 cm的计划为参考,与其他子野宽度下的计划相比较,分析各剂量学指标随最小子野宽度变化的情况。结果:随着最小子野宽度增大为1.2、1.5 cm时,靶区Dmean、D2变化明显(P?0.05)。相比参考最小子野宽度1.0 cm,最小子野宽度为1.5 cm时,适形度指数变化较大(Z=-2.694, P?0.05);最小子野宽度为0.5、0.7、1.2和1.5 cm时,靶区覆盖率相差较明显(Z=-2.904、-3.061、-2.747、-2.941, P?0.05)。最小子野宽度1.0 cm时,VMAT计划平均机器跳数为684.4 MU;最小子野宽度为0.5、0.7、1.2、1.5 cm时,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分别为为972.8、763.8、660.1、665.3 MU。控制点数随着最小子野宽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结论:利用Monaco系统设计肺癌VMAT计划,最小子野宽度为1.0 cm时VMAT计划的质量更好。通过调整VMAT计划的最小子野宽度可大大降低机器跳数,提高射束的有效使用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X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X刀立体定向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5例符合条件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X刀治疗组38例,应用X刀立体定向放疗,剂量4~6Gy/次,每日或隔日1次,共治疗8~10次,使GTV边缘剂量达45~55Gy。常规放疗组37例,常规分割放疗,每次1.8~2.0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照射剂量60~65Gy。结果X刀组总有效率(CR PR)为86.8%,明显优于常规放疗组的62.1%,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X刀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0.0%和35.0%;常规放疗组分别为58.3%、27.8%和16.7%,两组间1,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与常规放疗相比,X刀立体定向放疗可以在较好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同时,提高肿瘤照射区的放射剂量,从而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控制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QA工作历史及发展,提供全流程管理和QA工作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和PDCA循环为工具,从2015年4月开始在放疗中心实施全流程QA工作,并采集了实施前后近6000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全流程QA后可能出错概率由1.7%下降到0.9%。结论 放疗全流程QA有效提高放疗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onaco治疗计划系统的放射治疗计划控制点(CP)个数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中的影响,为优化肺癌SBRT旋转容积调强计划的CP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例早期周围型NSCLC患者,其中1例患者左、右肺各有肿瘤,分别行左、右侧两个计划处理(共10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毒副作用。方法36例确诊为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例,A组: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B组:单纯双径路化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支持对症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作用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A组有效率为94.4%,B组有效率61.1%(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Kamofsky评分较B组有显著提高(P〈0.05);A组总生存期较B组有显著延长(P〈0.05)。结论双径路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NSCLC恶性胸腔积液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双径路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叠加方法在宫颈癌内外照射累积剂量时的差异,评估直接叠加法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均接受内外照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放疗计划.借助多模态图像合并软件中的形变配准方法计算每例患者分次内照射剂量、外照射剂量叠加,并与直接叠加法比较.结果 对于分次内照射剂量,直接叠加法所得肿瘤靶区D90%、膀胱D2c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治疗效果与反应。方法45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组加例、常规放疗组25例,调强放疗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分次剂量为2.0Gy/次,30—35次;常规放疗组用面颈联合野照射DT70Gy/35次;颈部预防总量为DT50—55Gy。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18/20)和76%(19/25),口干4级分别为0例和8例,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率提高,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