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防治的可能机制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方法ACS患者65例,在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基础治疗外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睡前服用。入院第1天、第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16ml。测定hs-CRP、IL-6、TXB2、GMP-140、t-PA、PAI-1及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的组间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TC、hs-CRP、IL-6、TXB2、GMP-140、PAI-1治疗后均有下降、t-PA活性上升,治疗后三组间比较亦有差异;而三组治疗前后CK、ALT、AST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无显著上升,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纤溶活性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正在福建工作的胡超(化名)是一名20岁的帅气小伙子。近一个多月来,他反复出现发作性的晕厥,每次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一会儿又自行苏醒,但找不到犯病"证据"。前不久,小胡来到福州总医院心内科就诊,医生高度怀疑是心脏病变所致。然而,医院现有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设备,在患者没发作晕厥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直接的犯病证据。专家研讨认为,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早期疗效及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7月入我院心内科诊断为ACS的患者199例,其中服用替格瑞洛患者96例,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3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口服,后90 mg每日2次维持。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口服,后服用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 mg每日1次,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两组的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服药10天、30天、90天的不良事件,并对两组90天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心血管死亡(1%:1.9%)、心肌梗死(0%:1%)、卒中(0%:1.9%)、支架内血栓(0%:1%)、再发心绞痛(2.1%:4.9%)少于氯吡格雷组,呼吸困难(2.1%:0%)、次要出血(3.1%:1.0%)和轻微出血(5.2%:2.9%)多于氯吡格雷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和低于氯吡格雷组(3.1%: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均无主要出血。替格瑞洛组次要出血和轻微出血总和高于氯吡格雷组(8.3%: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8)。结论 替格瑞洛在中国患者中的早期疗效与PLATO(血小板抑制和患者预后研究)研究结果 基本一致,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85岁的陈老伯吃过早餐后,突然觉得胸口发闷,随即一阵剧烈胸痛袭来。家人误以为是一般的心绞痛发作,便让他口服硝酸甘油,卧床休息,然后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待到中午家人回来时,老人的症状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趋势,于是急忙拨打120求救,这时距发病已持续了近5个小时。送到医院时,陈老伯心跳和呼吸骤停,陷入昏迷之中。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大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大鼠氧化应激状态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它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16只给予正常饮食,24只大鼠喂食高脂饲料(30g/kg胆固醇、2g/kg去氧胆酸钠、100g/kg猪油、1g/kg丙基硫氧嘧啶、867g/kg基础饲料)8wk后分为3组:模型8wk组(n=8),模型16wk组(n=8)继续喂饲高脂饲料,辛伐他汀组(n=8)喂饲高脂饲料并给予辛伐他汀(每日10mg/kg)混悬液灌胃,模型16wk组及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自由饮水进食.实验8wk分别处死对照组及模型8wk组大鼠各8只.实验16wk处死各组动物.留取血清及左心室组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戊二醛(MDA),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Px)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8wk组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含量增加,GPx活性降低(P均〈0.05),但甘油三酯及血清和心肌组织SOD活性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模型8wk组相比,模型16wk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继续升高,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含量增加,SOD和GPx活性降低(P均〈0.05);与模型16wk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降低(P均〈0.05),血清及心肌组织MDA含量减少,SOD和GPx活性升高(P均〈0.05).结论:高脂血症大鼠存在氧化应激,给予辛伐他汀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可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正> 采用金属沉淀法和偶和法给白血病分类,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为此,作者于1989年至1990年采用了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介绍的五种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50例白血病进行诊断分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病人均来自门诊及病房。50例中,急淋(ALL)15例,占30%,其中包括:L_14例,L_210例,L_31例;急非淋(ANLL)35例,占70%,其中包括:M_15例,M_220例,M_34例,M_41例,M_52例,M_63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无创估测人体压力反射功能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用无创被动倾斜方法估测22名健康者及17名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者在45°被动倾斜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心电图上第30个心动周期与第15个心动周期的RR间期比值(30:15比值)。结果正常组30:15比值>1.03且SBP下降程度与反射性心率增快程度一致(P<0.05),而糖尿病组30:15比值<1.03且血压的下降不能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揭示,被动倾斜前后心率和血压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压力反射功能,而且该方法避免对高血压、心衰及其他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带来的不良作用,无创、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保护素(OPG)基因启动子rs2073617T/C(950T/C)和第1外显子rs2073618G/C(1181G/C)位点基因多态性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福建地区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人7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CS组(n=360)和对照组(n=360),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OPG基因950T/C和1181G/C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同时采用DNA测序对酶切产物进行鉴定.结果 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中,OPG基因950T/C多态性TC、TT、CC 3种基因型在ACS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47.8%、26.7%、25.6%和43.3%、33.3%、23.3%;1181G/C多态性GG、GC、CC 3种基因型在ACS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51.1%、40.0%、8.9%和60.0%、35.0%、5.0%.ACS组与对照组OPG基因950T/C、1181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G基因950T/C、1181G/C在ACS组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以上病变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OPG 950T/C、1181G/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与部分内分泌激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无创被动倾斜方法估测43例EH患者及30例正常人在60°被动倾斜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心电图上第30个心动周期与第15个心动周期的卜R间期的比值(30:15比值)及BRS值;同时测定部分患者(20例)及正常人(10例)静息状态下血浆儿茶酚胺(CA)、心钠素(ANP)、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浓度,并与BRS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EH患者BRS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且与病期、病情相关;BRS与去甲肾上腺素显著负相关(r=-0.56,P<0.01),而与肾上腺素、ANP、ET及NO无相关。结论:EH患者的BRS明显衰减,并与EH的发生发展相平行;交感神经系统的CA参与高血压的压力反射调节;ANP、ET及NO对压力反射功能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