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室晚电位,本文通过冠心病及心肌梗塞体表心室晚电位的检测定量分析,了解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1991—1992年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心电图,心电向量图,酶学检查及病史,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及心肌梗塞321例,其中:冠心病(除外心肌梗塞)组,包括心绞痛278例,心肌梗塞43例,采用WEX公司的WLP—1800型心室晚电位检测仪,叠加150—300个心动周期,频率为40—250Hz,背景噪声0.20—0.50μV,冠心病体表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为21.8%,心肌梗塞心室晚电位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中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全切并肠代膀胱术患者30例,年龄60~8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C组,n=15)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n=15)。C组术中行常规液体治疗管理,G组行GDFT,管理目标是在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系统监测下控制每搏变异度(SVV)≤13%、心脏指数(CI)≥2.5L·min~(-1)·m~(-2)、ScvO_2≥73%。观测和记录麻醉诱导前(T_1)、气管插管后5min(T_2)、气腹和改变体位后5min(T_3)、气腹后1h(T_4)、气腹结束开腹后5min(T_5)、开腹后1h(T_6)和手术结束即刻(T_7)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指标。结果 G组液体总入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MAP、SVV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4、T_6和T_7时G组CI明显高于C组,T_5、T_6时G组HR明显快于C组(P0.05)。T_3、T_4时两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明显高于T_1时(P0.05);T4、T5时G组乳酸(aLac)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氧供指数(DO_2I)和氧摄取率(O_2ERe)组间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SVV、CI、ScvO_2为导向的GDFT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血压以保证全身灌注,降低aLac,改善微循环,对氧供需平衡、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术成年患者15例,ASAⅠ~Ⅱ级。麻醉诱导前于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经皮穿刺置入PiCCO plus热稀释导管,监测前负荷相关指标、心功能相关指标、后负荷相关指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气腹及改变体位后5 min(T3)、气腹后1 h(T4)、开腹后5 min(T5)、开腹后1 h(T6)及手术结束即刻(T7)采集并分析数据。结果(1)分别与T1、T2时点比较,中心静脉压(CVP)在T3、T4时点均显著升高(P<0.01),T3时点每搏量变异度(SVV)与脉压变异度(PPV)均明显下降(P<0.05);与T2时点比较,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I)在T3时点明显升高(P<0.05)。(2)与T1时点比较,T2~T6时点心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3)与T1时点比较,T2时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降低(P<0.05);与T2时点比较,T3时点心率明显降低(P<0.05),T3~T7时点MAP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腔镜全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剧烈,ITBI、SVV或PPV较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输卵管结扎术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以便总结经验。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640例输卵管结扎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640例输卵管结扎患者的良好护理,消除了她们的精神压力,缓解了她们的思想矛盾,提高了手术的质量。结论护理工作在输卵管结扎手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术与护理相结合,才能确保输卵管结扎手术的顺利开展及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TL_300 tensymeter系统(TL_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NIBP)在全身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仰卧位手术的成年患者2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后无菌操作下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导管进行连续有创血压( IBP)监测,右侧手臂连接TL_300进行NIBP监测,稳定5 min后,同时测量IBP和NIBP,间隔3 min分别记录IBP监测及相应时点NIB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术后监测与两种血压监测相关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果 NIBP监测与IBP监测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差值分别为(-0.086±9.59)、(3.203±7.11)、(2.60±6.76) mmHg,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11、0.565和0.729,P值均小于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肢体缺血、坏死、感觉异常。结论与IBP监测相比,NIBP监测在全身麻醉成年手术患者中,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安全的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管人工流产术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及利多卡因终止早早孕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孕35~42d自愿终止妊娠妇女2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0例)行微管人工流产术前给予双氯芬酸钠栓肛门放置、2%利多卡因宫颈浸润并宫腔注射;对照组(120例)行微管人工流产术。比较2组无痛率、镇痛有效率、完全流产率、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结果:观察组无痛率和镇痛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完全流产率、手术时间、术时出血量和术后出血时间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管人工流产联合双氯芬酸钠栓、利多卡因终止早早孕镇痛效果更佳,术后留院观察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妇科诊疗仪配合中西药治疗子宫性不孕27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妇科诊断治疗仪(简称妇科诊疗仪)测定和扩大宫腔容积配合中西药物诊治子宫性不孕不育症的效果。方法使用妇科诊疗仪测定患者宫腔容积,对宫腔容积5ml者给于扩大宫腔容积(简称扩容)并配以中西药治疗。结果坚持治疗1~3个疗程的123例患者,妊娠51例,治愈率41.46%(51/123),显效率51.22%(63/123)有效率7.32%(9/123)总有效率100%。结论应用妇科诊疗仪测定和扩大宫腔容积配合中西药治疗子宫性不孕不育,简便安全,疗效好,尤其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9.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是蛋白质合成基地,也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折叠和转运的重要场所。当细胞合成大量蛋白质、受到病毒感染、细胞缺氧、氧化应激等,都会致使未折叠/错误折叠蛋白在ER中大量积累,导致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病毒感染引起的ERS及其对细胞自噬、凋亡、炎症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综述旨在对近年来关于病毒感染引起的ERS及其对多种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从ERS视角为预防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方向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容量治疗是循环衰竭需要复苏的危重患者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主要目的为增加心脏前负荷,从而使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或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增加,以改善患者全身氧供、组织灌注和各器官功能。然而此类患者对容量治疗产生反应者仅约占50%,剩余不产生反应的50%患者,额外补液则可能增加并发症及病死率[1],尤其对感染性休克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过度的容量治疗会增加其死亡率[2-3]。因此,容量治疗前需精确预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保证需要接受治疗的患者得到有效容量补充,同时避免不需要补液的患者接受无效甚至有害的容量治疗。近年来,通过动态评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某种干预因素的反应,揭示患者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状态,即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得到广泛应用,常用参数如每搏量变异度、脉压变异度等,然而因需要机械通气、潮气量需达到一定标准、心律失常患者准确性受到质疑等因素影响,临床使用受限。因此,扩展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或观测目标,寻求更适于临床的观测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变化的有效方法,始终是包括危重症医学在内的麻醉学科的研究热点内容。被动直腿抬高试验(passive leg raising test,PLR试验)、呼气末闭塞试验( end-expiratory occlusion test,EEO试验)和微量液体冲击试验( mini fluid challenge test,MFC试验)均属于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因各具特点,成为临床容量监测方法的有益补充,在预测容量反应中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也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