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药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多学科的不断相互交叉渗透,特别是本世纪出现的计算机技术和近年发展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等,给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图像分析处理技术结合摄影、跟踪扫描、显微成像等先进手段,从动物的整体行为到细胞水平进行药理实验的实时监测处理和图像分析正成为国际药学界的主导方向。各种HPLC、核磁共振仪等化学分析分离技术已广泛采用了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发展的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系统、学习记忆、自主活动等行为学计算机监控系统也开始用于药学…  相似文献   
2.
在猕猴执行随机延缓反应作业的同时,观察了微电泳多巴胺及其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对额叶作业相关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和诱发反应的影响。在该作业中,延缓期在1~4秒之间随机变化,在延缓期动物必须高度注意黄灯信号的出现,如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操作错误。在反应期,动物要在1秒钟内作出放开杠杆的反应。在实验中,对109个作业相关神经元观察了多巴胺的效应,这些神经元在作业间期共表现出神经元反应134个。神经元反应多出现在延缓期(48个)和反应期(72个),约占反应总数的90%。有近60%的神经元(61/109)对多巴胺敏感,多巴胺对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既有兴奋效应(21/61),又有抑制效应(40/61),但以抑制效应为主。在延缓期出现反应的神经元中有31个(31/48)对多巴胺敏感,多巴胺对神经元的诱发反应主要起抑制作用(23/31);在反应期出现反应的神经元中有44个(44/72)对多巴胺敏感,多巴胺也以抑制作用为主(32/44),即使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减弱。对54个(54/61)多巴胺敏感神经元观察了氟哌啶醇的效应,氟哌啶醇的效应与多巴胺相反,并能阻断多巴胺的效应。形态学检查表明,多巴胺敏感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大脑额叶弓状沟上支的内侧部。本实验表明,在延缓期和反应期出现放电变化的额叶神经元半数以上都对多巴胺敏感,且以抑制效应为主。由于作业的这两个时期分别与注意和视觉指导下的运动有关,因此,在视-运动耦合以及注意等过程中,在大脑额叶有多巴胺敏感神经元参与,而且主要是参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方面的有效性,寻找可行的训练方法.方法12名被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人,分别接受11 d共9次的A模式和B模式(头低位、头高位快速交替)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头低位(HDT -30°/30 min)耐力检查和立位耐力检查,以评价训练效果.结果1)2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提高了被试者的HDT耐力;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在HDT耐力检查中,B组的症状得分明显小于A组(P<0.05),B组心率降幅明显增加(P<0.01),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HDT耐力方面的效果较好;2)两种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均使被试者的立位耐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在立位耐力检查中,B组平均动脉压增幅明显增加(P<0.05),心率的增幅呈现小于A组的趋势(P<0.10),说明B模式的训练在提高立位耐力方面的效果略好.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对血液重新分布的适应性;B模式是相对较好的训练方法,有望在航天员血液重新分布适应训练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影响紫外线杀菌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线因具有杀菌谱广、对物品损害较小、无残留毒性、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照射强度、照射时间、微生物类型、温湿度等.本文着重对各种因素变化对紫外线杀菌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尾核属于锥体外系,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这是生理学的传统概念。然而,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发现尾核不仅参与躯体运动的调节,还参与调节植物性机能及感觉机能的整合、调制过程。七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尾核有镇痛作用。Schmidek和Lineberry等分别发现,刺激猴的尾核头部可使痛阈明显开高。同样的结果也在家兔上得到证明但Newton等以刺激猫皮层引起的肌肉运动作指标,观察到刺激尾核头部主要起  相似文献   
7.
条件致病菌及生物降解真菌的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空间条件下几株条件致病菌及生物降解真菌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可能影响航天员身体健康及降解空间材料的几株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经搭载7d后,应用常规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它们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空间条件下菌株的存活率有明显提高,普遍生长较快,多数菌株产生色素;形态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某些菌株对个别药物的抗性有所减弱,对多数药物的抗性不变。结论微生物在空间条件下繁殖能力增强,搭载后生长加快,形态分化提前,对药物的抗性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人体动脉血压(BP)是4大生命体征之一,动脉血压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动脉血压总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参数。虽然航天中有关血压的报道不尽一致,航天后立位应激时低血压普遍存在,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的机理实质上是航天后立位低血压的机理。本文对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有关动脉血压的报道和航天后立位低血压的机理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逐渐延长,各种航天环境因素对航天员的影响更加显著,紫外线缺乏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低剂量(10mJ/cm2)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它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载人航天时周围环境的卫生条件,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和航天中不利因素的抵抗力,预防航天员飞行中矿物质丢失,治疗皮肤化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对变态源的脱敏等。所以,对长期航天时的航天员适当进行紫外线照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21天头低位卧床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2 1d - 6°头低位卧床 (HDT - 6°)对肺弥散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为地面模拟失重及航天飞行医学监督提供有关医学参考。 方法 采用Vmax 2 2LV肺功能仪和 6 2 0 0肺功能仪 ,对 1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卧床前、后及卧床不同时间反映肺弥散功能的指标 [弥散容量 (DLco)、弥散常数 (Kco)、肺泡容量 (VA) ]以及反映肺内气体分布的指标和肺血容量分别进行了测试。 结果 与卧床前平卧位相比 ,在卧床开始时 ,DLco、Kco均增加 ,从卧床的第 3天起至恢复期第 1天 ,DLco、Kco显著减少 ,恢复期第 3天尚未恢复至卧床前水平 ;头低位卧床期间VA显著减少。Kco在卧床中的变化趋势与DLco一致 ,但变化率高于DLco ,主要是由于头低位卧床期间VA、肺血容量的显著减少以及肺内吸入气的分布不均有关 ,同时肺泡 毛细血管膜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结论 头低位卧床肺弥散功能下降与肺毛细血管血量的减少、肺泡容量下降 ,以及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和潜在性的肺间质水肿导致膜弥散下降有关 ,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的医学监督应考虑肺弥散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