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与亚临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与亚临床炎症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筛选伴腹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60例设为A组,同期观察健康体检者60名设为正常对照组(B组)。对两组人群同时随访观察,为期3年。如伴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设为C组,对3组人群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餐后2 h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  相似文献   
2.
孙少喜  罗苑苑  李蘅  胡兆霆  侯庆臻  彭健 《广东医学》2011,32(10):1256-1258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射频前后左房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52例PA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6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左房面积(LAA)和左房容积(LAV),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同时使用组织多普勒记录二尖瓣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结构改变与C反应蛋白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病合并房颤(EH-AF)患者69例,高血压病(EH)123例进行心脏超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生化检测,与34例同龄健康人对照比较,应用SPSS10统计分析.结果 EH-AF组(40.0±6.8mm)较EH组(35.7±5.0mm)左房内径(LAD)扩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组较对照组(30.6±4.7mm)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EH-AF组(49.8±8.5mm)左室内径(LVD)和EH组(45.7±5.1mm)较对照组(43.1±5.6mm)扩大,差异非常显著(P均<0.01);EH组(12.5±2.8mm)室间膈厚度(IVST)较EH-AF组(11.3±1.8mm)和对照组(10.4±1.7mm)增厚,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EH-AF组(14.3±21.0mg/L,95%CI 8.6~20.0mg/L)Hs-CRP水平高于EH组(5.3±18.2mg/L,95%CI 1.8~8.8mg/L)和对照组(1.7±1.0mg/L,95%CI 1.3~2.1mg/L)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单因素相关结果表明:LAD与LVD,IVST,Hs-CRP,左室后壁厚度(LVPWT)正相关;IVST与LAD,LVPWT,收缩压(SBP),脉压(PP)正相关;Hs-CRP与LAD,纤维蛋白原(Fg)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AD与LVD(t=4.668,p=0.000),IVST(t=3.688,p=0.000)和Hs-CRP(t=2.440,p=0.017)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发生房颤与左心房重构和Hs-CRP升高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在高血压房颤患者对房颤的发生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与培哚普利联合对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即比索洛尔组、培哚普利组和比索洛尔联合培哚普利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pro-bnp水平,观察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优于比索洛尔组(80.0%)和培哚普利组(77.5%),P<0.05,治疗后血浆pro-bnp水平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比索洛尔组和培哚普利组,P<0.05.结论 比索洛尔和培哚普利联合用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pro-bnp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瓣膜性房颤是否存在相关性。方
法分别选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及正常对照90例,采用PCR-RFLP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GNAS1基因T393C等位基因型
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点,并通过研究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从而分析GNAS1基因T393C位点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自主神经活动规律的关系。结果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CC基因型及T393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增高;pNN50、LF、LF/HF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GNAS1基因T393C SNP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清钾水平以及血清钾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在2~12h之内住院的患者106例,观测发病72h内血清钾,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心律等,并对以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即测及72h内血清钾≤3.5mmol/L的患者20例,占19%,列为低血钾组;血清钾3.5~4.0mmol/L者71例、占67%,列为正常血钾低值组;血清钾≥4.0mmol/L(4.0~5.0mmol/L)者15例,占14%,列为正常血钾组。前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恶性程度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结论AMI早期,密切观测血清钾,并适当补钾,使血清钾维持在4.0~5.0mmo1/L,对提高AMI抢救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的结构和功能,观察辛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8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检测体质指数(BMI)、腰围、血脂、空腹血糖、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指数、颈动脉顺应性、颈动脉扩张性及颈动脉僵硬度.比较辛伐他汀治疗4周、24周及48周后各指标及颈动脉超声参数的改变.结果:治疗4周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LDL-C、hs-CRP水平下降;颈动脉顺应性、颈动脉扩张性及颈动脉僵硬度已有明显改善,但颈总动脉IMT、斑块指数无明显变化.治疗24周后,颈动脉顺应性、颈动脉扩张性及颈动脉僵硬度进一步改善;血浆LDL-C、hs-CRP水平进一步下降;颈总动脉IMT、斑块指数有明显改善.治疗48周后,血浆LDL-C、hs-CRP水平与治疗24周相比,无进一步下降,但颈总动脉IMT、斑块指数仍能进一步改善.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辛伐他汀短期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的功能,长期治疗有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我们观察了 35 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电向量图指标变化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2 2 0例 ,女 130例 ,年龄 35~ 75岁 ,平均 4 2± 13岁。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束支阻滞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除外。根据病史长短将 35 0例患者分为三组 :A组115例 ,高血压病史 1~ 5年 ;B组 12 0例 ,高血压病史 6~ 10年 ;C组 115例 ,高血压病史 >10年。每组又根据血压高低分为三级 (WHO/ ISH) ,1级者 Bp14 0 / 90~ 15 9/ 10 9mm Hg;2级者 Bp16 0 / 10 0~ 179/ 10 9mm Hg;3级者 Bp>180 / 110 m m Hg。三组间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资料无差别。三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心向量 T环变化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我们观察了 15 0例冠心病患者 T环指标及心电图的 ST- T变化 ,并比较了两者的阳性率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15 0例患者 (男 10 8例 ,女 4 2例 ;年龄37~ 73岁 ,平均 5 4± 12岁 ) ,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 70 %以上而确诊为冠心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2 8例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4 5例 ,恶化型心绞痛 5 7例 ,梗塞后心绞痛2 0例。除外束支传导阻滞、心肌肥厚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 ST- T异常患者。采用梦泰医学仪器研究所研制的心脏综合检查仪 ,Fank's导联系统 ,电压 …  相似文献   
10.
侯庆臻 《广东医学》2006,27(8):1144-1144
患者,女,31岁,因发热6d于2006年2月21日入院,既往体健。患者入院前曾在附近医院以“急性上感”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查血常规、尿常规、胸片均未见异常。入院体查:T39.8℃,P100次/min,R20次/min,BP120/80mmng,急性病容,心肺腹(-)。于治疗第2天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物,腹胀、腹泻伴黄色水样便(约5~10min 1次),腹痛,阵发性隐痛,无里急后重感,无关节痛,但有肌肉痛。体查:无明显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无皮疹,心肺(-),腹平软,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下腹为主,肝脾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直肠触痛,无关节肿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