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心源性栓塞12例,动脉源性栓塞7例,颅内动脉狭窄3例,来源不明的或非栓塞性16例。30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好转27例,死亡3例,均为严重脑疝患者。8例因颅内高压进行性加重转外科行开颅减压术,好转7例,死亡1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并发症重,致残、致死率高,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对内科治疗效果差者应尽早转外科行减压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LMWH)与消栓灵联合应用对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 6例 ) ,采用消栓灵静脉滴注 ;治疗组 (5 2例 )在消栓灵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 0 .4ml ,每 12小时 1次 ,脐周皮下注射 ,连用 7d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 2 4h内及 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 90 .4%和 98.1%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 0 .4%和 73 .9% ) (P <0 .0 1)。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LMWH与消栓灵联合应用对频发的TIA疗效显著、显效快及安全  相似文献   
4.
许墨菊  高双苓 《河北医药》2001,23(8):640-640
患者 ,男 ,3 7岁。主因反应迟钝半年加重伴情感异常 4个月于 1999年 10月 7日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全身乏力 ,不能从事日常劳作 ,反应迟钝。 2个月后病情加重 ,表情呆滞 ,衣着不洁 ,有时走路东倒西歪 ,生活需家人照顾。并且出现情感异常 ,时而沉默 ,时而欣快 ,遂到我院治疗。查神志清楚 ,表情呆板 ,言语流利 ,智能检查采用长谷川痴呆量表 ,积 11分。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张力偏高 ,肌力Ⅴ级 ,感觉正常 ,浅反射消失 ,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阴性。普通内科查体均正常。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脑卒中有明显增加趋势,是目前人类第3大常见致死原因,仅次于冠心病和癌症,尤其大面积脑梗死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早期积极合理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该文报道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大面积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心源性栓塞12例,动脉源性栓塞7例,颅内动脉狭窄3例,来源不明的或非栓塞性16例。30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好转27例,死亡3例,均为严重脑疝患者。8例因颅内高压进行性加重转外科行开颅减压术,好转7例,死亡1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并发症重,致残、致死率高,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对内科治疗效果差者应尽早转外科行减压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评分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 chemic attack ,TIA)后早期卒中风险进行评估的效能。方法收集120例TIA患者,通过头DWI明确有无新鲜梗死。入院后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的含量。在ABCD2评分基础上,结合血清hs-CRP、FIB结果形成联合评分,对比分析 TIA后1周内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的评估效能。结果120例T IA患者中,39例(32.5%)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与联合评分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脑梗死发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为:高危>中危>低危。联合评分低、中危组人数减少,高危组人数增加。与ABCD2评分比较,联合评分低、中危组脑梗死发病率降低,高危组脑梗死发病率升高。联合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ABCD2评分(P<0.001)。结论结合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联合评分效能高于单纯的ABCD2评分,联合评分能更好预测高危人群T 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用于临床指导T IA危险分层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随着研究人员对 TIA 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更新,最新定义(2009)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目前国内专家共识暂推荐采用以下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TIA 与脑梗死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组织学损伤。从本质上看,TIA 和脑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脑损伤,二者为脑缺血损伤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部分 TIA 患者可因病情进展转化为脑梗死,致病情加重。TIA 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2天内的卒中风险为3%-10%,7天内为5%,90天为9%-17%[3,4]。因此,准确、及时的评估 TIA 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导致 TIA 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只有找到病因,才有可能做出最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综合目前国内外对 TIA 预后的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