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应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IgA肾病患者63例,分为LEF合并激素治疗组(LEF组)及大剂量激素治疗组(激素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小球率过滤(eGFR)、收缩压、舒张压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LEF组和激素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2组eGFR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LEF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而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EF联合激素可以作为治疗IgA肾病的选择之一,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糖尿病肾病中环状RNA circHIPK3的表达和生物学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1月—2020年06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同期收集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分别提取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RNA,检测两组circHIPK3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蛋白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三酰甘油等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肾系膜细胞SV40-MES13为研究对象,沉默circHIPK3,观察其增殖、侵袭和纤维化水平的变化,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探索。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circHIPK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大量蛋白尿患者外周血circHIPK3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01),circHIPK3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等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病理参数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circHIPK3沉默后,细胞活力、侵袭力和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Ⅳ和纤连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circHIPK3具有miR-508-3p吸附作用。结论:糖尿病肾...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汉市18岁以上慢性代谢性疾病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rydisease,CKD)的患病情况。方法抽取广汉市18岁以上常住居民1650人,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等了解CKD、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及其相应组分的患病情况。结果在资料完善的1514名调查对象中,CKD患病率为25.1%,高血压患病率为15.35%,糖尿病患病率为6.75%,高脂血症患病率为55.85%,高尿酸血症11.56%,肥胖症患病率为10.48%,MS患病率为8.84%。结论广汉市慢性代谢性疾病及CKD有较高的患病率,应提高相应的筛查及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微核糖核酸(microRNA)的差异表达,并分析其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IgA1分子O-糖基化异常之间的关系,探索microRNA在IgA肾病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7例IgA肾病患者及4例正常人外周血5 ml,磁珠法分选出CD19~+B淋巴细胞,提取RNA,采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在另外29例IgA肾病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中,对候选microRNA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行验证,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IgA1分子半乳糖缺陷(galatose-defecient IgA1,Gd-IgA1)水平的关系。结果 IgA肾病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microRNA表达明显异常,其中85个明显上调,30个明显下调。对5个候选microRNA: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进一步验证显示,其表达水平在IgA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5个microRNA表达量与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IgA肾病组血清IgA1、Gd-IgA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或P0.01)。5个候选microRNA: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的水平与IgA肾病患者IgA1分子O-连接半乳糖缺陷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IgA肾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microRNA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初步验证显示miR-3189-5p、let-7g-5p、miR-4258-5p、miR-4695-3p及miR-99b-5p的表达水平在IgA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Gd-IgA1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这5个microRNA可能不是参与IgA肾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microRNA。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CTX)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IgA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IgAN患者56例,分别采用CTx加激素治疗(CTX组)及大剂量激素治疗(激素组)各28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时的相关指标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CTX组入组时eGFR显著低于激素组(P〈0.05),节段小球硬化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两组治疗6、12个月时的24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O.05),血清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TX组12个月时的eGFR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治疗12个月时CTX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激素组(P〈0.05),而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类似(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IgA肾病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我社区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社区干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心绞痛发作次数(0.8±O.2)次,硝酸甘油用量(1.0±0.4)片显著少于对照组(1.5±0.4)次、(1.5±0.6)片,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社区干预可提高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进程与转录因子EB(TFEB)自噬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诊断并收治的IgA肾病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Katafuchi积分标准将患者分成4组,每组6例。收集患者一般指标(性别和年龄),实验室指标[血肌酐(Scr)、尿素(UREA)、24 h尿蛋白、空腹血清和肾穿活检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穿活检标本中TFEB、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AP1LC3B,简称LC3B)、p62和肾病蛋白(nephrin)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FEB自噬通路及其蛋白与IgA肾病分级的关系。结果 各组患者性别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atafuchi 0级患者比较,KatafuchiⅢ级患者Scr水平,以及肾穿组织TEFB、LC3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neph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gA肾病分级与患者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尿素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散发性或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患者进行FSGS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进行筛查,了解这些热点突变在我国FSGS患者的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经肾脏活检确诊的40例FSGS散发病例及一个22人的FSGS家系LF-01。收集散发病例的外周血,采用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对LF-01家系进行调查,收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并留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40例散发病例及所有家系成员进行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通过PCR扩增外显子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LF-01家系共9人为患病或可能患病状态,该家系表现为不完全外显遗传模型。40例散发FSGS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7岁,男女比例为26:14,其中2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ACTN4第8外显子,TRPC6第2、5、12、13外显子和INF2基因2、3、4外显子筛查,均未发现有已知的基因突变。结论国外报道的FSGS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ACTN4、TRPC6和INF2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FSGS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 mesylate,NM)在血液透析中作为抗凝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身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22年1月—9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接受治疗的1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采集透析上机前(动脉端),透析中(透析1h、2h、3h、4h)滤器前、滤器后、动脉端,透析后15min(动脉端)的血液标本,测定NM的血药浓度及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结果在透析中1h、2h、3h、4h,相同时间点监测ACT提示滤器前、滤器后、动脉端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21.899,27.464,8.264,8.16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相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表现为动脉端最低,滤器前ACT较动脉端升高,滤器后ACT较滤器前降低;在透析中1h、2h、3h、4h,相同时间点监测NM血药浓度提示滤器前、滤器后、动脉端有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46.547,20.059,16.582,16.68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相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表现为动脉端NM血药浓度较其余监测点低,滤器前NM血药浓度较动脉端升高,滤器后NM血药浓度较滤器前降低。结论甲磺酸萘莫司他在血液透析体外循环中能有效发挥抗凝作用,其具备高透析清除率和快速体内代谢的特性,对全身凝血状态的影响较小,可作为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血液透析时抗凝剂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