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电刺激在周围神经嵌压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嵌压征在手术松解后应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5年来收治的28例周围神经嵌压的病例,经手术神经松解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予功能评定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4周、8周、12周的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电刺激分别为71%、86%、100%;对照组分别为50%、57%、71%。统计学显示电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有效提高了周围神经嵌压征患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从1986~1999年对275例经过半年以上的临床随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57例,男性97例,女性178例.随访8个月~10年,平均随访3年11个月.年龄19~85岁,平均51.3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嵌压征在手术松解后应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近5年来收治的28例周围神经嵌压的病例,经手术神经松解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予功能评定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在4周、8周、12周的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电刺激分别为71%、86%、100%;对照组分别为50%、57%、71%。统计学显示电刺激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有效提高了周围神经嵌压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肱骨近端锁定钢板(10cked plate of humerus proximate,LPHP)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18例,女37例;年龄40~93岁,平均62.3岁,均采用LPHP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Neer分型,Ⅱ型骨折23例,Ⅲ型骨折27例,Ⅳ型骨折5例。结果本组5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4周,根据Neer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7.3%。本组中1例术后出现钢板断裂骨折移位,行二期内固定,余肱骨近端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创口感染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应用配合手术技巧能有效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骨愈合和患肩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0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车祸24例,高处坠落12例。骨折按Schatzker骨折分型,Ⅳ型骨折11例,Ⅴ型骨折15例,Ⅵ型骨折10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2例;合并膝关节半脱位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后经皮插入锁定钢板固定,Ⅳ型骨折及部分Ⅴ型骨折(内侧平台骨折无移位)采用单侧锁定钢板固定,其余使用双侧锁定钢板固定,骨缺损者同时予以人工骨植骨,固定外侧平台选择前外侧切口,内侧平台根据骨折线情况选择内侧或后内侧,需双钢板固定的行双侧切口。结果经6~24个月随访,平均13.2个月,无一例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例发生膝内翻,2例发生胫骨髁宽度增加,其余无膝关节的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2~30分,平均23.3分,其中优19例,良1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7%;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8~18分,其中优18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88.8%。术后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严重肥胖体型患者1年后取出内固定后再骨折,经休息制动后疼痛缓解。结论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通过有限切开复位,能有效的保护软组织,减少伤口不愈合甚至钢板外露,而选用锁定钢板固定能有效的维持复位后膝关节的力学轴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固定,从而使患者获得功能满意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6.
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12例,先以空心钉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部分关节面粉碎塌陷较严重、怀疑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者使用关节镜辅助探查及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再以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结果本组获平均17(8~33)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胫骨平台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胫骨干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3周。疗效根据Lowa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l例。结论空心钉结合髓内钉既有效固定了两处骨折。又充分保护了软组织,是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保守和手术治疗后腕关节不稳的转归及关节不稳对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2004年3月,临床随访124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支架和桡骨远端钢板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X线片测量判断治疗前、后腕关节不稳的变化,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中发现有背侧偏移、掌侧偏移、背屈不稳(DISI)、掌屈不稳(VISI)和舟月分离五种腕关节不稳;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腕关节不稳发生率分别为58.1%、21.8%和22.6%;优良率为80.6%,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4.5%和75.0%。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后常可合并不同类型的腕关节不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纠正桡腕关节不稳,舟月分离性腕关节不稳很难被纠正,腕关节不稳定组的腕关节功能明显比腕关节稳定组差,桡腕关节的完整性是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骨折小关节突间植骨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小关节突间植骨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9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完成复位和内固定后,使用所切除的自体椎板和棘突骨片作小关节突间植骨。根据骨折愈合取钉时手术显露、CT扫描和X线评估小关节突间植骨术后脊柱的融合状况。结果29例作植骨的小关节突,取钉手术和CT评估有25例小关节突确定为骨性融合;取钉后6个月过伸和过屈位X线片,有3例成角活动大于5°,其中2例Cobb角加大和伤椎上方椎间隙高度明显的降低。结论该方法创伤小、融合率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myelography,MG)联合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检测在治疗下腰段脊神经根性卡压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0月对46例患有不同程度腰腿疼痛1年以上且有手术意向的患者常规行MG和双下肢胫神经及L5、S1皮节SEP检测,分别记录硬膜囊受压部分占椎管直径的比例、N40峰潜伏期及H反射延迟状况,综合分析两种检查结果,最终决定是否行手术处理并预测愈后。结果7例单节段硬膜囊受压未超过椎管直径30%的患者,有2例患者SEP检测N40延迟比对照组超出10%,另5例延迟在0.15s之内<10%。前者手术治疗,后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处理。34例患者硬膜囊单节段(26例)和双节段(8例)受压程度大于椎管直径的30%,其中MG检查单节段单侧根管不显影21例,双侧不显影5例;多节段8例存在单侧根管不显影2例和双侧不显影6例,而此34例患者SEP检测H反射延迟均>10%,皆选用手术治疗。还有5例患者虽然MG下硬膜囊受压小于椎管直径的30%,其SEP延迟又>10%,但是其振幅却正常,其中2例患者单侧根管显示不清,此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结论MG和SEP检查可以作为下腰段脊神经受损害的量化指标,二者互为补充,指导临床治疗方式并提示愈后,对尚无CT或MRI设备的基层医疗单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