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别嘌呤醇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期不同时间段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6例发病3-6 h内的ACI患者为病例组和382例经h排除脑梗死者为对照组。采用人PPARγ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ELISA)检测急性期不同时间段:入院时、发作72 h、发作7 d及14 d血清PPARγ水平。结果:ACI病例组中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吸烟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CI患者发病3-6 h血清PPAR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水平于ACI急性期呈递增趋势,7 d达高峰;发作14 d虽有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ACI患者急性期血清PPARγ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在急性期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15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心电图正常,无已知的冠心病.所有患者行运动试验,异常者行冠状动脉造影,依结果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n=69)和对照组(n=88).所有患者记录一般临床指标并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69例(43.9%)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确诊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对照组相比,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 (3.13±1.55) mg/L比(1.33±0.91) mg/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6,95%CI=2.57~35.60,P=0.001)、高敏C反应蛋白(OR=4.54,95%CI =2.47~8.35,P<0.001)和冠心病家族史(OR=0.11,95%CI=0.03~0.34,P<0.001)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病率增加(P<0.01).结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相关.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处于高危状态,需积极治疗,而高敏C反应蛋白可能成为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测评估心肺复苏(CPR)后神经功能预后的NSE临界值,分析NSE含量与GPC评分相关性,探讨两种指标联合监测对评估CPR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和中心ICU收治的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仍处昏迷状态的患者,共60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病死组,对两组患者行GPC评分,并在心肺复苏后48h行血清NSE检测,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NSE的最优截断点(Cutoff值)。结果病死组GPC评分和血NSE含量水平均高于生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根据ROC曲线计算得出,以血清NSE水平来预测患者病死率,其Cutoff值为56.50ng/ml,其诊断灵敏度为80.8%,特异度为65.6%。以Cutoff值为界将患者分为<56.50ng/ml组和≥56.50ng/ml组,两组在GPC评分及实际病死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NSE评估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的Cutoff值为56.50ng/ml,其可与GPC联合应用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预测死亡危险度。  相似文献   
5.
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和小动脉闭塞(SAO)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371例,记录临床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高血压病、高三酰甘油(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及血糖升高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高(P〈0.05)。与SAO型相比,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高,而TG及HDL-C水平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明,尿酸水平升高和TG水平降低是发生大血管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易发生LAA型脑梗死,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易发生SAO型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判断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血肌酐临界值,分析血肌酐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相关性,探讨血肌酐对评估脑干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7例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51)和病死组(n=26)。对两组患者行GCS评分和血肌酐检测,根据血肌酐水平绘制血肌酐预测脑干出血患者病死情况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评估血肌酐的最优截断点cut-off值。以cut.off值为界将患者分为血肌酐〈96.000μmol/L组(n=39)和i〉96.000μmol/L组(n=38),对比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和实际病死率。结果病死组GCS评分低于生存组,而血肌酐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根据ROC曲线,以血肌酐水平来预测患者死亡事件,其cut.off值为96.000μmol/L,其诊断灵敏度为80.77%,特异度为66.67%。血肌酐〈96.000μmol/L组和I〉96.000μm01]L组患者的GCS评分及实际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肌酐水平可应用于脑干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预测死亡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65例复发性脑梗死和同期6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降血脂治疗情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甘油三酯(TG) (OR=1.127,P<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OR=9.116,P<0.05)与复发性脑梗死密切相关,降血脂治疗(OR=0.310,P<0.01)为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TG和LDL-C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降血脂治疗是防止脑梗死复发有意义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得的搏动指数和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ES)对成功心肺复苏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仍处昏迷状态的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48 h行TCD监测和血清NSE检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基因C161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ATI)的关系.方法 纳入ATI患者(ATI组)和同期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心肌梗死史的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PARγ基因C161T基因型,比较ATI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共纳入ATI患者112例和对照者112例.ATI组年龄[(67.9±11.73)岁对(66.5±10.35)岁;t=0.386,P=0.701]和男性的构成比(61.61%对58.04%;x2=0.297,P=0.586)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ATI组高血压(59.82%对44.62%;x2 =5.171,P=0.023)和2型糖尿病(26.79%对9.82%;x2=10.778,P=0.001)患者构成比以及体质指数[(25.13±1.86) kg/m2对(24.11±1.81)kg/m2;t 3.543,P=0.001]、收缩压[(158.84±20.15) mm Hg对(135.82± 19.58)mm Hg,1 mm Hg=0.133 kPa;t=7.350,P=0.000]、舒张压[(76.90± 13.64) mm Hg对(68.90±8.52) mm Hg;t=4.374,P=0.000]和空腹血糖[(6.523±2.831) mmol/L对(5.706 ±2.177)mmol/L;t=2.026,P=0.044]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ATI组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7%、17.0%和5.4%,对照组分别为69.6%、22.3%和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x2=1.909,P=0.385).ATI组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6.2%和13.8%,对照组分别为80.8%和19.2%,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x2=2.331,P=0.127).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PPARγ基因C161T多态性可能与ATI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