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2.
肢体痉挛是脑卒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近几年运用药物、针灸、康复疗法、干细胞移植及外科手术等手段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近年来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的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剂,近年来,已成功地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及结肠癌的发生,随着NSAID的广泛应用,该药所致的胃肠粘膜损伤,尤其是急性胃粘膜病变已为临床医生所关注。本文回顾性地分析64例病人因服用NSAID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的内镜及临床情况,并对其致病机理及防治进行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4例病人均为我院1988年1月~1998年1月因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人,男42例,女22例;年龄18~76岁,平均43-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1周内服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高中生对中医药认知情况,为提高高中生中医药认知度,促进中医药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广东省高中生对中医药的日常应用有一定了解但对中医药理念认识不足,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够但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有信心,对中医药优缺点存在相对矛盾的认识,对中医药的兴趣较高但获取中医药知识的途径却相对局限,地区间的人文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生对中医药的认识。结论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加大电视广播等宣传中医药的投入,拓展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增强高中生对中医药的信心,使中医药发展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因其非侵入性调控大脑功能的潜在益处而备受关注,但目前仍未有研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目的:对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研究现状及热点趋势。方法: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10-01-01/2023-05-06发表的与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相关的英文文献,应用VOSviewer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来源期刊、国家/地区、作者、机构、被引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36篇文献,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美国的发文量最多(141篇),被引次数为4221,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70篇),被引次数为401。②《Brain Stimulation》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28篇),Marom Bikson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37篇),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35篇)。③运动皮质、调控、工作记忆、兴奋性及背外侧前额叶是该领域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近5年的热点关键词主要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脑网络及刺激强度等。④目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领域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该领域具备较大的研究潜力。预计该领域的研究将持续聚焦于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认知精神类疾病的应用,并基于脑网络进一步揭示其作用于运动皮质及背外侧前额叶等靶点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7.
8.
脑卒中后心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在脑卒中早期主要表现为脑心综合征,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心肺耐力的下降。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可以预防和扭转这些健康危害,降低再次卒中或死亡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就目前而言,脑卒中后心脏康复的模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特别是研究往往集中在轻度至中度运动障碍的个体上,而对缺乏行走能力的重度运动障碍患者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作者结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脑卒中后重度运动障碍患者心脏康复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改善此类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足底压力分布、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2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70)、运动组(n=70)、头针组(n=72)。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8周。头针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运动组患者则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而联合组在增加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4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改良的Berg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评分(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检测患者患侧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行时各下肢关节的活动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FMA-LE、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MAS、BBS、FMA-LE、MBI评分分别为(1.41±0.60)分、(46.13±8.95)分、(29.10±3.24)分和(55.76±11.18)分,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Ⅰ、跖骨头Ⅱ~Ⅲ、跖骨头Ⅳ~Ⅴ、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的承重负荷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患侧的上述各足底压力分布承重负荷比均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各活动角度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肌张力,提高其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