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犊牛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集南京地区三个奶牛场2~4周龄犊牛新鲜粪便,应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然后通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小鼠感染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犊牛感染的隐孢子虫主要为小型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这一结果为该地区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开展隐孢子虫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离株。这是国内首次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小隐孢子虫卵囊。  相似文献   
2.
3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比较3种方法检测鼠粪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方法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MAFS)、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IFA-McAb)检测法和PCR检测法分别对含有不同数量隐孢子虫卵囊的鼠粪样品、隐孢子虫病模型小鼠的粪样品和奶牛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MAFS检测法I、FA-McAb检测法和PCR检测法的检测域值分别为10 g鼠粪中含有隐孢子虫卵囊2.0×104、2.0×104、2.0×102个,操作用时分别为35 min6、0 min3、h,检测鼠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65.00%、70.00%、85.00%,检测牛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18.18%、27.27%。3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AFS检测法简单、快速,费用低,试验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对大量样品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IFA-McAb检测法、PCR检测法更适合用于隐孢子虫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依据宿主偏好性的不同,布鲁氏菌分为6个经典种。根据生物学特性又将其分为19个亚型。包括:B.melitensis(羊种,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模型, 并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 方法 利用MDCK细胞为隐孢子虫感染对象, 优化隐孢子虫感染MDCK细胞的培养条件, 观察隐孢子虫在MDCK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程。将体外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小鼠, 观察其感染情况。 结果 在含有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 用1×105隐孢子虫卵囊感染2.0×105个MDCK细胞, 培养12 h为最佳培养条件。在感染后72 h内, 隐孢子虫出现连续发育阶段, 包括脱囊、子孢子、裂殖子、裂殖体、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薄壁卵囊和厚壁卵囊, 在60~72 h内形成卵囊;用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于免疫抑制小鼠, 10 d后有隐孢子虫卵囊排出。 结论 建立了能稳定用于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的MDCK细胞模型, 观察到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Tyzzer于1907年首先在实验小鼠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能广泛感染脊椎动物的寄生原虫。该虫已被公认为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是引起三大肠道病病原体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7.3%与3%-13%,国内1986年陈义民等在兰州犊牛中首次发现隐孢子虫,次年韩范等在南京首次发现人体病例^[1],此后许多地区均报道有隐孢子虫感染,该病多发于免疫抑制的患者,而免疫功能正常虽无临床症状者但也能够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更要注意的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卵囊在自来水中存活率很高,在1993年正是隐孢子虫污染了饮用水,造成美国的Milnoukee暴发400000人的大流行^[2],1995年报道小剂量(50%感染剂量ID50为132个卵囊)的卵囊虫以引起血清呈阴性的健康自愿受试者感染^[3]。由于隐孢子虫形体小,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无特异性染色,光镜下缺乏明显特征,少量卵囊足以使人感染,因而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是当前隐孢子虫病防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有快速,简便,准确,高度敏感与高度特异等优点。Laxer等^[4]和Webster等^[5]先后将该 技术成功地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为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隐孢子虫检测方法开辟新叙。本文就当前在检测隐孢子虫中所使用的PCR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建立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微小隐孢子虫传代和扩增模型小鼠的最佳性别、日龄、免疫抑制时间和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磷酸钠(DEXp)的最佳剂量。方法25、50、75日龄雌性和雄性BALB/c小鼠各3组,免疫抑制3 d后接种卵囊;各剂量组小鼠1 L饮水中含DEXp分别为1 mg、5 mg、10 mg、15 mg、20 mg、25 mg;各免疫抑制时间组小鼠分别在免疫抑制前6 d、3 d和免疫抑制后0 d、3 d、6 d、9 d感染卵囊。以上各组小鼠经口感染保存时间和方法相同的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剂量均为2.0×105个,感染后逐日收集鼠粪,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分离纯化卵囊。结果雌性小鼠排卵囊强度均较同日龄雄性小鼠大,而不同日龄小鼠中又以50日龄(26 g-28g)小鼠排卵囊量最多;各剂量组小鼠中,15 mg/L组排卵囊强度较其他各组大;免疫抑制时间组中,免疫抑制3 d感染组排卵囊强度最大。结论适合于卵囊扩增和传代的最佳鼠模型是50日龄(26-28g)雌性小鼠;DEXp的最佳剂量是15 mg/L;最佳免疫抑制时间是感染前3 d。  相似文献   
7.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zyticus,Vp),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沿海省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发生规模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首位。因此,对副溶血弧菌的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传统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方法因其抗原构成复杂,存在较严重的交叉免疫反应性,导致结果判定困难。BP26及OMP31分别为布氏杆菌细胞周质蛋白及外膜蛋白,在感染牛、绵羊、山羊、犬和人类均为优势免疫原,且在抗原性上具有较好的布氏杆菌种属特异性。方法 以大肠杆菌表达、纯化的BP26和OMP31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血清特异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以现地牛布氏杆菌普查检测血清100份为样本,与传统的试管凝集试验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试管凝集试验血清样本阳性率为15%(15/100);BP26包被抗原ELISA检测判为阳性的12个样本中有11为试管凝集反应阳性,相对阳性率为73.3%,二者阳性符合率为92%(11/12);而采用OMP31为包被抗原,阳性检出率为0(图5)。结论 被检测区域阳性牛主要感染布氏杆菌为牛种布氏杆菌(B.abortus天然缺失0MP31基因);BP26作为间接ELISA包被抗原用于牛布氏杆菌血清学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空肠弯曲菌检测与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肠弯曲菌的基因诊断与分型方法因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型率和分辨力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且操作简便、快速而备受重视。本文对空肠弯曲菌常规生化检测方法、PCR方法、RELP分型、RAPD分型、PCR-RFLP分型、核糖体分型、鞭毛蛋白基因分型、AFLP分型的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肠弯曲菌的基因诊断与分型方法因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型率和分辨力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且操作简便、快速而备受重视。本文对空肠弯曲菌常规生化检测方法、PCR方法、RELP分型、RAPD分型、PCR-RFLP分型、核糖体分型、鞭毛蛋白基因分型、AFLP分型的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