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37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核因子-κB是一个分布广泛的转录因子,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生长及凋亡等生理和(或)病理过程。现综述了核因子-κB在皮肤炎症反应中的活化过程及其与银屑病之间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2.
器官移植后长期生存率逐渐上升,维持移植器官功能需要终身的免疫抑制治疗,从而导致移植受者免疫功能低下,增加了患多种癌症的危险,尤其是与病毒相关的癌症。移植受者中皮肤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并导致死亡。充分认识和积极治疗皮肤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有利于降低移植后合并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常发生痰多和气道阻塞,并因低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失衡而危和患者生命.对COPD 病人痰阻的原由和临床体征以和体位和排痰措施的观察认为:针对COPD病人病情和个体差异采取和时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如高枕右侧卧位和前倾坐位交替使用,鼓励咯痰、温湿化氧疗和雾化吸入等措施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提高氧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与扁平苔藓中FasL和穿孔素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银屑病与扁平苔藓中的FasL和穿孔素的检测,研究这两种疾病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方法 免疫组化ABC法。结果 在银屑病组织中FasL和穿孔素均为阳性表达,在扁平苔藓组织中FasL为阴性表达,穿孔素为阳性表达,结论在银屑病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可能通过FasL和穿孔素两条途径起作用,在扁平苔藓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可能仅为穿孔素途径。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总RNA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细胞的表型及其变化均由严密调控的基因表达所决定,转录产物mRNA是遗传信息从DNA流向蛋白质的重要媒介。我们抽提了1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总RNA,发现其皮损组织中存在着十分活跃的转录过程。一、研究对象实验组为经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2例,均为男性,年龄22~41岁,病程14~90天。取皮部位为背部。取材方法:常规消毒局麻后,取受累皮肤损害中心处,未受累皮肤取自正常皮肤端,二者交界处皮肤弃之不用。标本为全层皮肤,取下后立即置液氮中保存备用。对照组12例,均为正常人,性别、年龄和取…  相似文献   
6.
黄芩甙治疗寻常银屑病近期疗效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我们试用黄芩甙(baicalin)治疗寻常银屑病收到了较好而肯定的疗效,简要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共治疗38例寻常银屑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1~83岁;病期7~35年;冬季型19例,夏季型4例,全年均发作者12例,秋季或春秋季加重者3例;38例均属进行期;皮损为斑块者34例,点滴状4例;皮损分布于躯干及四肢(或加头皮)者33例,头皮及四肢或头皮及腹部或四肢者5例;皆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相似文献   
7.
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议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银屑病患者血淋巴细胞和角朊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情况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对12例银屑病患者和12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角朊细胞进行了离体培养和DNA抽提,用G显带方法作核型分析,用PCR技术在各种标本中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血淋巴细胞的非整倍细胞出现率明显高于角朊细胞和正常人血淋巴细胞,G显带技术发现1例患者的1个皮损角朊细胞中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发生断裂(11q23:);而银屑病患者血清、淋巴细胞、角朊细胞中均未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提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畸变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角朊细胞的增殖状态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之间没有必然关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了银屑病患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皮损可溶性纤维连接蛋白的存在状态,采用火箭电泳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对90例银屑病PFN和20例银屑病斑块状皮损SFN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患者组PF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皮损SFN含量高于正常人皮肤、扫描结果提示。患者组PFN降解增强可能是PFN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同期银屑病组PFN降解程度有差异,皮损SFN增多可能是由于局部合成增加及PFN向表皮渗漏所致,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黄黄芩外用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小鼠鼠尾鳞片表皮为实验模型,采用大黄黄芩乳膏外用,并与单味大黄、单味黄芩乳膏以及钙泊三醇和阳性空白乳膏作对照比较,光镜下观察表皮细胞分化的有颗粒层鳞片,并计数。结果大黄黄芩乳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P<0.01)。结论大黄黄芩合用可能对银屑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