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患者男,59岁。体检发现腹部软组织肿物入院。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50)7.73U/ml,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11.17U/ml,甲胎蛋白(AFP)3.99 ng/ml,癌胚抗原(CEA)3.45 ng/m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经过腹部CT平扫或者超声检测显示腹部有肿瘤患者150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重新建立血管影像;成立两个诊断小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诊断资料包含MSCTA资料和CT断面图像,对照组诊断资料只有CT断面图像,记录两组诊断的结果并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统计两组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以VR或MIP重建的方法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113例(75.33%)。MIP图像血管显示清晰,对比度较高,特别是对腹主动脉的分支第3、4级小血管显示能力强,主动脉3级分支的显示率为61.33%(92/150),4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0%(15/150)。VR图像立体感较强,重叠血管显示较合适,能够任意旋转,腹主动脉3级分支的显示率是60.67%(91/150),4级分支的显示率是6.00%(9/150)。试验组对患者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准确性为92.67%(139/150),定性诊断准确性为93.33%(140/150);对照组对患者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准确性为72.00%(108/150),定性诊断准确性为90.00%(135/150),两组定位诊断准确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3,P<0.01),定性诊断准确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0,P=0.296)。 结论MSCTA可较好显现腹部肿瘤供血动脉,对腹腔来源不明肿瘤,MSCTA在术前诊断特别是定位诊断中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增强CT检查最佳图像特征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行增强CT检查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286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病人182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人104例。所有病人均进行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图像特征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的位置、肿瘤直径、增强CT值、磨玻璃影(GGO)、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位置、淋巴结短径、淋巴结边界都是术前增强CT检查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r最佳图像特征(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的位置(肺上叶)、肿瘤直径(≥30 mm)、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位置(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均肿大)、淋巴结短径(5~10 mm、≥10 mm)、淋巴结边界模糊都是术前增强CT检查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最佳图像特征(P0.05)。结论术前增强CT检查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胸膜凹陷、肿大淋巴结、淋巴结肿大位置、淋巴结短径、淋巴结边界都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MRI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病例行MRI平扫,58例行增强扫描;37例行CT平扫,其中26例行增强扫描。结果:82例中单发病灶62例(76%),多发病灶20例(24%)。原发性病灶35例(43%),复发性病灶47例(57%)。75例(91.5%)病灶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48例病灶(58.5%)包绕神经血管束,16例病灶侵蚀骨质,5例病灶压迫邻近骨质。所有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强化;75例(91.4%)病灶信号不均匀,其内部均可见条索状、条片状区,在T1WI和T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周边可有水肿区。CT平扫示病灶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中度或高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腹外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该病变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HR-MRI联合DWI序列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将88例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直肠常规MRI检查进行术前分期,而试验组患者接受直肠HR-MRI联合DWI序列检查进行术前分期.收集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常规MRI诊断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以及HR-MRI与DWI序列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对照组T1~4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8.63%、79.54%、81.81%、100.00%,N分期的准确度为70.45%,灵敏度为61.04%;试验组T1~4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97.72%、90.90%、93.18%、100.00%,N分期的准确度为83.96%,灵敏度为88.78%.试验组对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与DWI序列可以作为一种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可行性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气管三维重建在小儿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64排螺旋CT扫描诊断为支气管异物患儿4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直观地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阻塞程度。其直接CT征象为气管、支气管内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密度影或高密度影;间接CT征象为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及纵隔移位。45例气管异物患儿,右侧支气管异物29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6例,合并肺炎22例,肺不张7例,肺气肿32例,纵隔、皮下气肿4例。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组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评价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一种准确无创性诊断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E-EPI DWI(b=500s/mm2)序列,对局灶性肝脏病变11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7例,转移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血管瘤22例,囊肿19例)进行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疾病ADC值的差异。结果 b值选用500s/mm2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49±0.14)×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分别为(0.93±0.14)×10-3m m2/s、(0.9 7±0.1 5)×1 0-3m m2/s、(1.0 6±0.1 7)×1 0-3m m2/s、(1.5 3±0.2 9)×1 0-3m m2/s、(2.1 8±0.2 3)×1 0-3m m2/s和(3.15±0.21)×10-3mm2/s。肝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小于正常肝脏(P0.01),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大于肝脏(P0.01)。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脏的ADC值之间、肝癌与转移瘤的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测定,能较准确的判断局灶性肝脏病变的性质,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