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晚期乳腺癌术前全身化疗和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90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符合IIb、IIIa、IIIb的患者共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身化疗组100例和介入治疗组100例。介入治疗组穿刺股动脉,送入5F单弯椎动脉导管到肿瘤供血主要动脉,将化疗药物表阿霉素(50 mg/m^2)、环磷酰胺(450 mg/m^2)、5-氟尿嘧啶(600 mg/m^2)分别溶解于40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中,通过5F单弯椎动脉导管注入。共进行3个疗程。全身化疗组化疗药物表阿霉素(50 mg/m^2)、环磷酰胺(450 mg/m^2)、5-氟尿嘧啶(600 mg/m^2)加入100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缓慢通过静脉滴注,共进行4个疗程。评价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1术前TNM分期。2化疗前和化疗后肿块大小变化(肿块在B超下最大长径乘以最大宽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术前IIb、IIIa、IIIb比例分别为34、50、26;36、5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前肿块大小分别为(21.3±8.4)、(22.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后肿块大小分别为(20.7±7.2)、(9.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化疗组和介入治疗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行介入治疗比全身化疗缩小肿瘤大小效果更好,不良反应两者无差异,为手术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生信分析筛选胆囊癌治疗的关键基因及癌症相关通路,挖掘胆囊癌患者的差异基因,预测胆囊癌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对GEO数据库中获得的芯片数据进行差异基因(DEGs)分析。选取NCBI 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基因表达芯片 “GSE76633 ”和 “GSE74048”,利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对胆囊癌样本和正常胆囊样本中的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在DAVID和KOBAS上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过程(GO)分析和通路富集(KEGG)分析。使用蛋白质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数据库STRING构建靶点互作(PPI)网络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筛选了197个差异基因(P<005,|Log2FC|>2),其中有33个上调基因,164个下调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代谢过程的调节,脂肪酸β 氧化、氧化 还原过程等GO生物过程。主要调控代谢途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等。结论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胆囊癌中的差异基因及相关通路,帮助理解其分子机制及在胆囊癌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寻找胆囊癌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利用滤波器解决医用直线加速器中的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48例成人肠套叠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48例手术治疗的成人肠套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成人肠套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血便、腹泻、腹部肿块、腹部压痛。术前确诊31例,确诊率为64.6%。肠套叠好发于小肠及回盲部,其中小肠套叠15例(31.3%),回盲部套叠27例(56.3%)。主要病因为肠道肿瘤34例(良性27例,恶性7例)、肠道炎症、解剖异常、术后肠粘连等。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痊愈出院。结论 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有病理因素存在,且肠道肿瘤是主要诱因。肠切除是治疗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粪石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非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急诊粪石性肠梗患者2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予常规治疗+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10例,予常规治疗。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分析及Fisher检验。结果肠梗阻诊断过程中,既往有便秘史及鞣酸类进食史患者,发生粪石性肠梗阻比其他病因风险大(P<0.05),2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19例,4例保守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生长抑素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腹痛腹胀,同时促进患者提早排气(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中转手术治疗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粪石性肠梗阻诊断前难以明确梗阻病因,保守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案,生长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但不能改变治疗进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需积极手术治疗,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把握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胃穿孔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采取单纯修补术,对照组30例采取胃大部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7.1%)明显小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采取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患者更具优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春波  柘江  薛小峰  高阳 《医疗装备》2012,25(10):11-13
本文分析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中主要电磁干扰源的情况,并详细阐述了抑制电磁源干扰的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本中心应用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在肝切除中的效果和布孔和程序化操作方面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施行达芬奇机器人肝切除手术的3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8例均采用达芬奇Xi系统成功完成肝切除手术,1例因手术创面止血不满意中转开腹。术中采用反L型布孔加快装机步骤,减少频繁更换器械的困扰,适用于大部分肝切除术。右半肝切除中超声刀优先置于4号臂进行肝门处理,随后切换至2号臂左手操作断肝,可以保证良好的切肝角度,联合两侧机械臂的配合,形成类似于“三叉戟”的切除模式。布置1~2个助手孔,利用吸引器及电凝设备保持术野清晰。术后病理:肝脏恶性肿瘤29例(均为R0切除),良性肿瘤5例,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肝脓肿1例。中位手术时间250(126)min,术中出血量100(110)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9%(3/38),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34例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置管时间4(1)d,术后住院时间6(2)d。结论 机器人辅助肝切除术安全可行,机器人平台的信息整合以及灵活操作的独有特点,有助于精准解剖性肝切除开展和进一步减少肝切除手术的创伤。程序化手术布局及手术流程,有利于缩短机器人肝切除术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部分潜在恶性。临床上患者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发热乏力或消瘦等症状。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所以临床上较易发生误诊并影响治疗。本研究通过总结既往病例的诊疗经验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认知并掌握肝脏PECom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肝脏PEComa病例数据,包括术前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术中资料、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围术期治疗情况、术后随访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患者17例,其中6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25~68岁,平均(45.7±13.7)岁。3例主诉右上腹不适,4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甲胎蛋白(AFP)均未见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前影像学诊断,但准确率仅为5.9%(1/17);1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腹腔镜手术,10例行开放手术;8例行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9例行局部切除术。手术时间50.0~250.0 min,平均(133.6±52.8) min;术中出血量50~400 mL,平均(138.2±116.6)mL;住院期间无二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3~11 d,平均(6.1±2.4)d。17例患者均为肝脏单发肿瘤,肿瘤直径1.5~9.0 cm,平均(4.0±2.4)cm,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肝脏PEComa,其中15例患者完成免疫组化,Melan A阳性率90.0%(9/10),黑色素瘤抗体HMB-45阳性率93.3%(14/15),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率92.9%(13/14),S-100蛋白阳性率35.7%(5/14),CD34阳性率57.1%(8/14),Ki-67指数2%~12%。所有病例Clavien-Dindo术后并发症分级均为I级,出院后行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0~9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6.0±28.1)个月,1例已完成随访,1例失访,其余患者目前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肝脏PEC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肝脏间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恶性罕见。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低,易与其他肝脏肿瘤混淆,其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学检查。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潜在恶性病例需行长期规律随访,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