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骨细胞是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它的形成和活性异常可导致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等许多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其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成骨细 胞的形成方面,随着破骨细胞对骨作用的信号通路等骨生物学研究的深人,一些新的治疗靶点被陆续发现;目前,0PG/, RANKL /RAN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一氧化氮和雌激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等信号通路认为与破骨细胞关系密切,本文就破骨细胞与骨质疏松症关系作一综述,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
单球囊单侧和双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评价单球囊单侧和双侧交替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应用单球囊单侧和双侧交替扩张椎体后凸成性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2l例21椎,分为单侧球囊扩张组12椎和双侧球囊扩张组9椎,两组均经椎弓根入路,分别采用单球囊单侧扩张和双侧交替扩张的方法。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椎体压缩率,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后骨水泥左右侧分布面积比值。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单侧组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17±1.12分改善为术后平均2.67±0.89分,双侧组由术前平均7.50±0.85分改善为3.11±0.60分;单侧组椎体压缩率由术前平均32.3%±12.6%矫正为术后平均27.8%±13.1%,双侧组由术前平均32.9%±15.5%矫正为术后平均28.2%±14.2%;单侧组术后左、右侧骨水泥分布面积比值平均为0.96±0.16,双侧组比值平均为0.98±0.1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缓解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不同程度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单球囊单侧和双侧交替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同样使压缩骨折的椎体获到较好复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越来越多,传统开放性手术创伤较大,对脊柱结构损伤较大,使周围软组织粘连较重,对脊柱生理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统手术的缺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与传统手术产生相同的作用,解决同样的问题。笔者通过介绍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治疗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模拟人体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生物力学,消除或减轻疼痛,改善功能,而所有人工关节是一个"时限性"手术,通常与假体固定、材料磨损、集体机械性失败有关,其中稳定性和活动性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假体与人体骨性结构达到较完美的匹配来实现的,超过55°的髋臼外展角可能使股骨头旋转中心向外上方移位,会造成应力分布不均和假体磨损,打破了骨性与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我科运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并随访32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7~44岁,平均30.5岁。病变节段L_(2~3) 1例、L_(3~4) 2例、L_(4~5) 16例、L_5~S_1 13例。在经脊柱内镜治疗时L_(2~3)、L_(3~4)和L_(4~5)节段采用经椎间孔入路,L_5~S_1节段运用经椎板间入路进行手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4.6±7.4) min。术后所有患者腰部疼痛,腿部疼痛、麻木,下肢感觉异常、肌力减退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所有患者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3个月出现责任间隙腰椎间盘突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翻修。VAS评分术前(6.33±1.63)分,术后3个月(3.67±1.34)分,术后6个月(1.45±0.82)分,术后12个月(0.93±0.31)分;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48.84±11.33)分,术后3个月(31.27±12.08)分,术后6个月(19.86±6.37)分,术后12个月(10.37±5.1)分。术后不同时间段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运用MacNab评价临床疗效,优23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保留运动节段、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髋关节初次置换后假体无菌性或感染性松动下沉、髋臼磨损、疼痛、骨溶解等诸多因素导致假体稳定性丧失、关节功能丢失是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其中髋臼侧的翻修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修手术的成败。
  目的:探讨目前国内外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的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8年1月至2014年3月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有关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方面的文献,以“reconstructed acetabulum, 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英文检索词,“人工髋关节,翻修,髋臼侧重建,研究现状”为中文检索词。所选文章所述内容与髋关节翻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髋臼骨缺损重建、假体的选择与重建、软组织平衡相关。排除重复研究。
  结果与结论:最终选取符合标准的26篇文献。较完美的髋臼翻修应该是:翻修后的髋臼能够稳定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的旋转中心和生物力学特性;修复髋臼的骨质缺损,增大髋骨骨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翻修顺利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无菌及感染性松动下沉、髋臼磨损是髋关节翻修的常见原因。术中对髋臼前倾角及外倾角的重建、髋臼旋转中心重建、髋臼骨缺损的重建、髋臼假体的选择与重建、软组织平衡的重建是人工关节髋臼侧翻修的技术核心。  相似文献   
7.
8.
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intradurallumbardiskhenfi-ation,ILDH)是一种少见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发生率较低,国外学者报道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04%-0.33%^[1]。现将我院收治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李某,男,41岁,因腰部疼痛20余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钉棒系统加单侧Cage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加单侧Cage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49例,按Heyevding分类[1],38例为Ⅰ°滑脱,11例为Ⅱ°滑脱。结果:49例患者经8个月~6年(平均17个月)随访,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88%,良8%,可4%;融合率按Lenke标准,A级78%,B级14%,C级8%。结论:钉棒系统加单侧Cage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固定可靠,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甘肃省中医院行PPECD治疗的18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