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参芪扶正注射液的骨髓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骨髓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60例急性白血病强化治疗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均以DA方案强化治疗,其中治疗组同时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 mL/d,共7 d,对照组单用化疗,两组其他支持治疗相同,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常规,CD4,CD8,NK细胞及骨髓象.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外周血WB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CD4,CD8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治疗组化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具有骨髓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同时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相似文献   
2.
金莱  黄河  胡慧仙  王香梅 《浙江医学》2007,29(9):901-902,934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家系成员的因子Ⅶ(FⅦ)和其他凝血因子活性进行检测,用PCR及DNA序列检测因子Ⅶ基因缺陷,并分析临床出血状况。结果家系中先证者FⅦ基因中位于第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纯合的碱基突变:10827C→T,导致Arg(CGG)304Trp(TGG)氨基酸替换。其弟弟妹妹均有此纯合的碱基突变,且均伴有因子Ⅹ活性(FⅩ:C)升高。先证者和其弟弟妹妹临床均无出血症状。结论先天性因子Ⅶ缺乏是否发生临床出血可能与FX: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皮肤粘膜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自身抗体引起,部分患者尚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因此PAIg和T细胞亚群的联合检测在此类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以期进一步探讨ITP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素有报道,而并发脑梗塞报道较少。我院自1980年至今收治PNH 11例,有2例并发脑梗塞,其中一例曾采用自体血液光量子疗法,疗效尚佳。现报道如下。 例1,女性,35岁。因反复头昏乏力13年,伴茶黄色尿3年,左例肢体乏力4天。于1993年3月13日第5次住院。体检左侧肢体偏瘫。头颅CT:右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可能。经小剂量地塞米松、复方丹参、碳酸氢钠等治疗,肢体恢复正常出院。1993年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危型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细胞学阴性妇女的宫颈病变诊断价值。方法对宫颈细胞学阴性、HPV阳性的妇女436例进行阴道镜检查。根据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高危型HPV型别,分为HPV 16/18阳性组,其余HR-HPV阳性组,分析年龄和高危型HPV型别与重度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436例女性中,30~39岁、40~49岁和≥50岁年龄组CIN II+的患病风险分别是30岁年龄组妇女的2.1、1.5和1.7倍。HPV 16/18型阳性CIN II+患病风险是其余HR-HPV阳性的3.3倍,两组患病率分别为21.59%和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分型检测对细胞学阴性妇女的宫颈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宫颈细胞学阴性、HPV 16/18阳性,建议行阴道镜检查,尤其是年龄≥30岁妇女,有更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慧仙  魏斌  金莱  李鸽  何定珠 《河北医学》2002,8(5):445-446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 -PBSCT)因其造血干细胞来源方便 ,移植相关死亡率低 ,已越来越多地被基层医院所开展。近年来证实Auto -PBSCT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生存率 ,延长MM患者的生存期。我院于 2 0 0 2年 1月为 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了Auto -PBSCT ,得到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例患者按全国统一标准[1] 诊断、分型。例 1,男性 ,4 1岁 ,属MM(IgG型 ) ,初诊时血钙、血肌酐及尿素氮正常。C反应蛋白 (CRP)及血清 β2微球蛋白 (β2 -MG)正常。予VAD方案…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及地塞米松结合放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及地塞米松结合放疗方案治疗。完成6个治疗周期后,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7例(84.38%)患者完成全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培门冬酶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确切,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放化疗治疗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大样本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二重癌的发病因素、肿瘤分布情况及预后,早期识别疾病复发、转移、二重癌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实体瘤的二重癌患者26例。结果 其中第1癌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2例,包含2次癌均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7例。第1癌为实体瘤者共14例。第1癌为造血系统肿瘤与实体瘤相比,前者两次肿瘤的平均间隔时间更短,分别为10.6个月和48.7个月,且前者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后者,分别为54.5%和92.3%(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发二重癌者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6例初诊为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LMR最佳临界值,并分析LMR与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LMR临界值为3.01时,据此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01,n=49)和高LMR组(LMR≥3.01,n=107)。中位随访时间30.5(3~75)个月,低LMR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55个月vs.未达到)和中位PFS时间(21个月vs.39个月)均显著短于高LMR组(P<0.05);低LMR组患者的OS率和PFS率均显著低于高LMR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DNA修复因子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 方法 单细胞克隆实验筛选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耐药细胞中BRCA2分子的表达水平;RNA干扰技术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的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实验探究BRCA2表达水平与耐药细胞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间的关系。 结果 成功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为探究高表达BRCA2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间的关系,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BRCA2下调细胞内6孔板单个孔内细胞克隆大于20个细胞的克隆数降低5倍;而细胞凋亡Tunel实验显示,其中相比于正常耐药细胞,光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RCA2下调细胞凋亡比率上调6倍。 结论 本研究首次初步发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耐药细胞高表达BRCA2,且特异性下调耐药细胞内BRCA2促进细胞凋亡及自我更新能力降低。以DNA损伤应答分子为切入点,发现DDR (DNA损伤应答)与EGFR之间的联系,以期为今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