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近年来关于抗结核药的泌乳作用相继有报道[1-3],利福平致乳汁分泌罕见,现将本人收治的3 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传统开胸术治疗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肺切除术的多种类型肺转移瘤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VATS组与开胸组。VATS组手术方案为VATS,开胸组则进行传统开胸术。观察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或至患者死亡为止,观察2组患者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结果 VAT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分别为(66.26±15.36)min、(57.65±14.30)ml、(2.62±0.68)d、(190.38±68.08)ml、(5.16±0.89)d,开胸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天数、引流量、住院天数等分别为(53.20±10.65)min、(78.77±15.92)ml、(2.57±0.63)d、(266.55±49.02)ml、(6.13±1.07)d,其中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开胸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1.30%、56.52%、34.78%,开胸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92.00%、56.00%、36.00%,对照组1年、3年、5年临床生存率分别为85.00%、25.00%、5.00%。VATS组与开胸组3年、5年临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VATS治疗肺转移瘤对患者的创伤较小,近期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此外,患者3年、5年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991-2000年用带蒂肌瓣修补治疗支气管胸膜瘘34例经验。方法 全组病例行胸廓成形术带蒂肌瓣修补支气管胸膜瘘治疗。结果 32例临床治愈占93.5%,显著好转2例,占65%,随访1年以上,无支气管残端瘘复发。结论 带蒂肌瓣治疗支气管胸膜瘘是一种操作简便,行之有效、治愈率高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对比单孔胸腔镜(VATS)、三孔胸腔镜(VATS)及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SMT)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15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病历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单孔VATS组66例,三孔VATS组58例,SMT组32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患者疼痛情况、肺复张情况及半年内复发情况等预后指标。结果 SMT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单孔VATS组与三孔VATS组( P<0.05),单孔VATS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三孔VATS组( P<0.05),而单孔VATS组操作时间则短于三孔VATS组( P<0.05)。 SMT组术后引流量mL、引流时间、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单孔VATS组和三孔VATS组,单孔VATS组与三孔VATS组术后引流量与引流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孔VATS组疼痛评分(3.与住院时间则显著高于三孔VATS组(P<0.05)。三组在术后肺复张不全及持续漏气发生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随访半年内均无复发病例。结论SMT治疗自发性气胸较单孔VATS和三孔VATS术式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三孔VATS较单孔VATS组具有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治疗费用及对术者技术的要求较单孔VATS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的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IPF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院后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IFN-γ联合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Ⅲ,Ⅲ-C)、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IV-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水平;此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胸部CT、肺弥散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Ⅲ-C、IV-C、HA水平差异均未见显著性;治疗后,研究组Ⅲ-C、IV-C、HA水平分别为(49.57±4.31)ng/m L、(64.39±17.98)ng/m L、(79.01±22.84)ng/m L,对照组Ⅲ-C、IV-C、HA水平分别为(80.36±5.09)ng/m L、(73.33±18.94)ng/m L、(90.944±21.67)ng/m L,差异均有显著性;研究组患者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活动能力以及肺弥散功能好转率分别为52.0%、56.0%、60.0%、64.0%,对照组分别为24.0%、24.0%、28.0%、32.0%,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IFN-γ联合激素治疗IPF,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等临床症状,改善其活动能力以及肺弥散功能,且能够有效改善肺纤维化的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BL)少见,约占所有侵袭性淋巴瘤的5%。为探讨PMB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现对我院胸外科1996年7月30日至2005年9月30日收治的6例PM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在肺癌手术中应用99mTc探测前哨淋巴结,提高术中清除纵隔淋巴结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将99mTc硫胶体溶液在肺肿瘤的6个部位分别注射,用γ射线探测器探测肺门、纵隔各部位淋巴结的放射活性计数值。常规行肺切除术,将所探测的淋巴结分别切除并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24例共清除淋巴结158枚,其中前哨淋巴结即阳性转移淋巴结42枚,阳性转移率26.6%。前哨淋巴结的99mTc放射活性计数值为4930.79±6321.97,阴性淋巴结的计数值为8545.47±3505.32(P<0.001)。结论99mTc术中标记前哨淋巴结有助于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能够更便捷、直观、准确地提示纵隔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和肺良性病变患者胸腔积液中LUNX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和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LUNX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阳性表达率为76.92%,而在肺良性患者胸腔积液中无表达.LUNX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类型无关,但与其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结论 LUNX基因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短食管为一少见的解剖变异,发病率低,其特点为先天性食管过短和部分胸腔胃.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